第186章 第一层防御体系(1 / 2)

加入书签

龙文章立刻率一个营阻击,他铺开兵力,着手挖掘阻击阵地。

他们驻守的无名山岭呈“土”

字形态势:中间是一条通路,两侧则是不足百米高的缓坡。

他以山岭“土”

字的两横为依托,层层构筑起四道阻击线,各阵地相互支撑,织成一张严密的交叉火力网。

正午时分,鬼子追兵约一千余人终于杀到,随即对山岭起第一波进攻。

战术依旧是老套路:正面佯攻牵制,主力则悄悄向侧翼迂回包抄。

龙文章牢牢攥住地理优势,一面用迫击炮配合重机枪压制正面之敌,一面故意装作刚现侧翼敌情,先以手榴弹和步枪仓促还击,最后才让冲锋枪分队突然杀出,“勉强”

将防线稳住,演得恰到好处。

入夜后,鬼子果然动夜袭,龙文章的“营部”

当其冲遭到突击。

早已安排好的军官们假意慌乱撤离,部队也随之“溃退”

鬼子追击了一段,终因夜色太浓、地形不明,只好停下脚步固守待援。

这一切都显得天衣无缝,鬼子彻底中了圈套。

他们笃定华夏军队又一次“崩盘”

了——这是他们最熟悉的模式:只需持续施压,用大部队驱赶、小部队袭扰,这些华夏军人就会像绵羊般落入狼群的围猎。

然而现实并未如鬼子所愿。

尽管对手且战且退,却始终保持着严密组织,依托层层防线不断阻击,甚至不时起凌厉的反冲击,让追击的部队苦不堪言,一整天下来竟连五十里都没能推进。

等到追兵扎营休整时,对方的后续部队已然赶到。

两军兵力汇聚后,总人数已近五千人,这让鬼子生出了将其一举歼灭的念头。

从火力配置与士兵素养判断,这支部队显然是刚完成整编的美械团。

更关键的是,根据地图研判,对手应当已退守至龙泽。

作为曼德勒地区的战略桥头堡,此地极具价值。

拿下这里,向北可直取曼德勒,向东则能进攻东枝,战略意义重大。

然而作为这次重点攻击目标的龙泽,不知何时已构筑起坚固防御工事。

守军依托三座百多米高的小山丘,构建出连环防御体系,工事沿南北走向延伸,形成一条长约600米的延伸式战壕。

林译在此部署了六个加强连,分别驻守三座山头与两道防线;赵峥仓则率部队暂作休整,随时准备作为预备队投入战斗,誓要在此死死牵制住敌军。

鬼子第一波进攻直指一处小山梁。

这里是整个防御体系的关键战术要点,驻守着一个加强连。

从山梁向东,可直接威胁第一道防线;向西则能夺取高地,动摇整个环形防御体系。

这座山梁坡度达60度,本就易守难攻,山体内部还被挖出数条通道;机枪碉堡由山石与混凝土浇筑而成,外部覆盖藤蔓伪装,隐蔽性极强。

鬼子第一波攻势刚起爬坡,便被碉堡内的机枪火力死死压制;试图绕后迂回,又完全暴露在环形防御工事的视野中。

守军随即动用花旗支援的两门两联装波福斯40毫米炮展开轰击,一时间炮火轰鸣,迂回的中队被打得鬼哭狼嚎,不得不狼狈撤退。

另一边,28师的阵地同样陷入惨烈激战。

他们依托卡尼河两岸,尤其是河口处的沙洲,与鬼子展开了一场艰苦的拉锯战,成功牵制了敌军两个大队的兵力。

这条河虽不足十米宽,但水流湍急,河上仅有一座由约翰牛建造的钢架桥可供通行。

双方围绕这座桥与沙洲反复争夺,战线几度易手。

鬼子企图凭借火力强渡桥梁,但在我军密集火力封锁下未能得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