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战术上的矛盾(1 / 2)
在瓜岛战役结束后,花旗随即启动了全面战胜东瀛的一系列预备方案。
联合作战计划委员会将针对东瀛的战争划分为五个阶段:防御作战、威慑作战、海军决战、封锁作战与地域作战。
研究最终认为,一旦花旗能够运用海军力量有效封锁东瀛,并夺取足以对其本土实施大规模轰炸的航空基地,战争便有望结束。
尽管该计划在当时仍存在较多争议,但前期验算都有实战支持。
于是相关构想引了激烈讨论,并在开罗会议上进行了多边磋商。
计划书中进一步指出,最理想的情况是:花旗直接打击东瀛本土,毛熊出兵牵制关东军,而华夏军队则负责阻滞在华日寇回援本土。
计划书中约翰牛仅出兵几万人,不过极为次要的角色,华夏被抬到很重要的位置。
所以此番豫中战事,让花旗极为失望。
唯独林译在此次作战中表现尤为突出。
他所部的作战报告接连传至联合作战参谋部,前期积累的战绩已足够引人注目,而此役更是充分证明了其卓越的指挥与作战能力。
林部成功截断铁路线,连续攻占多处沿线重镇,歼灭日伪军近四千人,俘虏数千。
通过连续爆破、沿途破坏并开走火车,其行动严重摧毁了敌人的交通命脉,致使东瀛方面至少需四个月才能恢复铁路运行,原有战略目标彻底落空。
更关键的是,林部顺利攻占信阳,完成全军集结,总兵力已逾六万。
此举不仅赢得花旗方面的高度关注,也令山城方面对其寄予厚望。
此时,日寇对湘省的进攻意图已昭然若揭,部队大规模频繁调动,山城当局与第九战区并非未曾察觉。
然而,他们依旧保持高度自信,仅作出有限调整,显然已显轻敌之态。
事实上,远征军当时并未对第九战区产生直接影响。
其主力本就长期驻防滇省,与第九战区并无交集。
相反,正是因为林译的横空出世,远征军还特意将廖军长所部调至该战区加强防务。
若再加上林译部可能提供的支援,山城方面对此次会战颇具信心。
一时间,战区上下弥漫着乐观情绪,普遍认为凭借既有的“天炉战法”
,日寇此番进攻仍将徒劳无功。
然而,山城方面与花旗在如何调动林译部队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湘省境内共有八个机场,其中长沙地区最为密集,拥有三座机场;衡阳有两座,岳阳有一座;此外,常德和怀化还各设有一座中继机场。
花旗方面主张将林译部空运至长沙地区。
该地不仅机场密集,大托铺机场与大沅洲机场规模尤大,更是未来反攻的关键桥头堡,战略地位不容有失。
而山城方面则倾向于将林译部投送至岳阳平江机场。
此举旨在增强新墙河区域的防御力量,并期望借助该部的指挥与作战能力,协同现有驻军确保战线稳固与作战顺利推进。
收到电报后,林译对山城方面的部署嗤之以鼻。
驻守新墙河区域的是川军第二十军,杨将军作为一位打满全场的抗日老将,资历深厚、战功彪炳,岂是林译这等毛头小子能过去指手画脚的?
在论资排辈根深蒂固的体系中,林译甚至该尊称他一声“伯公”
。
更何况二人军衔不对等,指挥体系如何搭建?
更棘手的是,杨将军虽已全面倒向中央,心中却始终憋着一股怨气。
他的部队每逢战事都被推上一线,承受最猛烈的炮火、最惨重的伤亡。
这般安排究竟是战略所需,还是有意消耗杂牌军,将川军视为炮灰,外界见仁见智,明眼人自有判断。
在此情境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