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横扫敌军(1 / 2)
因日寇兵力匮乏,即便攻陷南昌,亦始终未能全面掌控赣省。自民国二十八年会战落幕,其仅以“围剿”为辅助,在当地大肆屠戮以维系所谓“治安”,统治根基摇摇欲坠。
两位司令会商后,敲定“先破机场、再分三路夹击”的战略。杜司令主张以“围三阙一”之计速取目标,继而稳步推进,并计划重修昌北机场,将其打造为后续进攻的核心桥头堡。
具体部署如下:青年军两个师协同暂八师主攻永修;主力部队先克丰城,再向向塘进军;其余兵力则直指奉新,攻克后转攻万寿宫,最终直逼南昌。
此三军合围之势,意在迫使日寇弃城逃窜。即便日寇负隅顽抗,第一兵团亦有十足底气。其兵力与战力远超对手,胜券早已在握。
各部队刚启动调动集结,南昌守军便迅速侦知消息,日寇各部队顿时陷入紧张氛围。事实上战局至此,他们心中早已明了,所谓的“胜利”不过是镜花水月,虚幻难及。
回溯战争初期,守军部队每月能获取近千吨补给,再加上沿途劫掠百姓物资,一度过着物资充裕的日子。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补给状况日渐窘迫。如今每月仅能收到数十吨物资,且质量低劣。除了弹药供应尚算稳定,就连标志性的牛肉罐头也数量锐减,多数还掺杂着牛血充数,士气愈发低迷。
即便处境如此艰难,他们仍存一丝侥幸:只要凭借现有工事顽强抵抗,或许能争取一个“体面”的结局,至少保住已侵占的地盘。
可眼下国军大部队云集,进攻在即,而自身兵力严重不足,这份侥幸很快被浓重的忧心忡忡取代。他们一边紧急向司令部发报求援,一边仓促组织部队加固防线、调整防御部署,试图拖延战局。
但守军的防御准备从一开始就步履维艰——当地百姓的“不服从”远超他们预期,反抗意识早已深入人心。
早在新四军军部从汉口迁驻此地时,便迅速联合起大批群众,组建起游击队和零星抵抗据点,渐渐在赣省境内开辟出多片边区根据地。
赣省多山的地形本就给守军“围剿”带来极大阻碍,如今这些根据地更成了他们的“心腹之患”,所谓的“共同繁荣”从未真正实现过。
Stillwell根本不给日寇任何喘息之机,立即下达作战指令:“联合空军大队、新编第九航空队及飞虎队,即刻突袭敌军机场,扫荡沿线运输线,轰炸其防御工事!”
命令一出,空军部队连夜展开紧张装备工作。天光未亮,战机已悄然升空。拂晓时分,一名鬼子号手刚走出营房,便被天空中密布的战机惊得目瞪口呆。
“啊、索来挖囊叠丝嘎……”他仰望着漫天机影,一时怔在原地。几秒后,他才猛然回神,声嘶力竭地吼叫起来,连滚带爬地冲向警报器。
可惜为时已晚。首批B—24轰炸机已经打开机腹,露出一个个巨大的钢铁容器,成排的呼啸坠落。
它们在半空中解体,瞬间散开撒下数百枚小型炸弹,如一阵致命的钢铁暴雨,铺天盖地地倾泻而下。
顷刻间,鬼子军营便被炸得面目全非。见陆航战机迟迟未能升空,护航的战斗机群也随之俯冲扫射,用密集的弹雨为这片狼藉再添一把火。完成投弹任务的轰炸机群,在第一波攻击后,便在护航下从容返航。
与此同时,后续战机编队毫不留情,继续向前推进。日寇虽仓促组织起部分战机升空拦截,但在绝对的数量与火力优势面前,这些抵抗犹如螳臂当车,转眼间便被纷纷击落,化作空中燃烧的残骸。
当轰炸机群最终飞临昌北机场上空时,跑道上仍停着大量来不及起飞的战机。它们成了最醒目的靶子,在接连不断的爆炸中被撕成碎片,未来的及升空便已葬身火海。
守军捉襟见肘的防空体系,使得联军战机几乎如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