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别(1 / 5)

加入书签

这一年的冬天来得很突然,气温说降就降,仿佛只是一夜间,到处都冷了下来。

常阳区一带河多水多,清早寒气最重的时候结了一层极薄的冰。

河边路过的行人很少,张口就能呵出一团白汽,早餐摊点的蒸笼雾气腾腾,亮着稀疏的灯。

这个时间太早,城市还未醒来,居民区很安静。

偶尔有刚下大夜班的人,在车库停好小电驴,呵着手匆匆走过,在途径9号楼的时候,会转头望一眼。

那栋楼前搭着白事棚子,有人没能熬过这个冷冬。

这个小区老人居多,最冷最热的天里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有些是急病,有些是寿终正寝。

不论哪种,总免不了有人悲恸有人唏嘘。

棚子里的人还没来,棚壁上挂着昨夜收起的白麻孝衣和白麻帽,一个袋子一个袋子扎着,贴着匆忙写下的姓名。

有家眷,有近邻,还有一张是空白的,像是在等谁来填。

这场白事持续了好些天,结束于昨夜。

剩余的彩棚今天就会拆除,之后也留不下什么痕迹。

那张空白的纸再吹上半天冷风,就会跟袋子一起,被投进最后一盆火里。

如果问认识这家的人,那张空白纸本该是谁的。

他们会说,没赶上这场白事的人叫“兰兰”

,是老人一手带大的外孙女。

之所以叫这个小名,也是因为老人最喜欢的花是葱兰。

9号楼前的花坛里有一大片,都是老人生前种的。

只是刚巧错过了花期,一朵都没有开。

就像那个叫“兰兰”

的姑娘没能赶到场——

不是因为什么矛盾,只是阴差阳错被耽搁了。

于是错过了和老人的最后一面,没能认真地道个别。

和这世上的很多事相似……好像总有这样的遗憾。

不过外人不知道的是,兰兰其实回来了。

凌晨到的家,她在门口看到那个写着“奠”

字的黑色布条,哭着叫了一声“姥姥开门”

,然后就踏进了一场梦。

——她入笼了。

说不清是因为她撕心裂肺放不下,还是因为姥姥一直在等她。

或许两者都有吧。

毕竟悲欢离合总是双向的。

这是闻时他们这个月进的第9个笼,并不特别,也不复杂,和之前经历过的无数个笼一样。

就连成笼的理由都一样很小,在不了解的人听来,甚至不明白这为什么会形成笼。

但闻时和尘不到懂。

因为这才是世间常态。

为很小的事高兴、为很小的事伤心,为很小的事放不下某个人,为很小的事流连不舍。

就像这个天还未亮的凌晨,在常人看不见的那个笼里。

尘不到垂下手,闻时收了傀线,安静地站在稍远一些的地方,等那个老人攥着兰兰的手,一边摩挲一边告别。

她看着年轻姑娘不断掉落的眼泪,想从口袋里掏一块常带着的手帕,却发现衣服早换成了寿衣,不带口袋,也没有手帕。

于是她只能用手心手背去擦,哄着说:“哎呀别哭啦,别哭啊。”

“姥姥一直等着你呐。

没见到你,姥姥哪舍得走呢?”

“你是我带大的,从一丁点养到这么高,呼啦一下就长成大姑娘啦。

今年这么冷,你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姥姥不放心啊。”

“是我让你爸爸妈妈别跟你说的,你不是最近在找工作嘛,说拿了第一笔工资要带姥姥吃好吃的,我想着啊……挨一挨说不定又有力气了,能跟你出门呢。”

姑娘鼻尖通红,攥着姥姥的手抵着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