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九章 河道见闻(2 / 3)
>四喜又说了一条通知。
然后离开了工地,回仓库那边整理物资。
朝廷来了大官,大家可不关心。
反正大家现在吃的是淮海军的饭,是为董大人卖命。
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宣传下,河工们现在都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
邵灿沿着河道工程一路向东走,每走一段都会停留一下,对河工进行一番慰问。
要说在这大冷的天气挖掘河道真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干活的时候,人会出汗,所以河工虽然发了棉衣,但是大多都会脱了放在岸上。
河道里能够看到一些年轻的后生穿着单衣,喊着号子,在卖力地挖土。
泥土被挖到一个个箩筐里,然后会有人把箩筐挂到一根钢绳做成的滑倒上。
岸上的人操纵着蒸汽机带动绞绳将这些装满土的箩筐顺着索道拉到岸上。
就是这一个发明,让修河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蒸汽机就是一个动力源,只要你能够想到,可以把它用到非常多的地方。
“那是何物?”
邵灿指着岸上的蒸汽机问道。
“哦,回老大人的话,好像是叫蒸汽机,跟那些汽船上用的差不多,不过小了很多。
这是从洋人那里学过来的。”
淮安知府解释道,他一直在淮海军的地盘,对这些东西多少又一点了解。
而且,淮安知府也学着人家购置机器办了几个工厂,每年给他增加了大量的进项,他的工厂里面也是有蒸汽机的。
“真是一件神器啊,有了它比牛马强多了。
你看只要一人操纵,至少要赶上数十匹牛马的效率。”
邵灿感叹道。
他并不是那种愚昧无知之人,也不是那种见到好东西就痛骂“奇淫异巧”
的老顽固。
一路行来,邵灿的感觉非常好。
这里的工地跟自己以前自己看的不一样。
一是河工的精神面貌相对较好,干劲十足,并没有一个个都瘦骨嶙峋、死气沉沉的。
二是工地上的秩序井然,没有见到偷奸耍滑的,也没有东一榔头、西一榔头那种乱糟糟的情景。
他已经跑了两个工段,每个工段大概负责10公里长的河道如果这个工程一直是这样分段施工到入海口,得动用多少人力啊。
邵灿决定了一定要把这整个河道走完,他已经被这个河道工程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么大的工程,怕是自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过,什么功名利禄,什么打压淮海军,现在都被邵灿抛到脑后,反正自己还兼任河道总督,管一管治理河道,无可厚非吧。
越是深入,邵灿就越是心惊。
这个河道工程竟然有着一道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
首先是每个河段都有一个管理的组织,层层深入。
翻开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史就会发现很多的起义都是在河工上发生的。
一方面是古代的徭役很重,河工的待遇太差,容易让人们心中积怨。
另一方面河工是人群聚集之地,这些农民聚集在一起很容易被有心人煽动。
而这里的工地组织严密,以河段为基本的单位,每一个河段下面还分工种,大的工种下面还会根据人数分组。
这样就能够把所有修河的河工完全的掌控住。
其次,在修理河道的分工上也有着一套模式。
河道挖掘被分成了很多道工序,每一个工序都根据需要分配人手。
那些体力消耗大的工序一般安排青壮去负责,一些年纪大些的、身体弱些的,就去做体力消耗相对较小的工种。
甚至连洗衣做饭、照看小孩这样的事情都有转们的人负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