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府中作对之后续(1 / 3)
董书恒知道魏源早已无心仕途,可以说他是个老“愤青”
。
他本身中进士就较晚,思想又与他人不同,在官宦队伍中是一个异类。
在清末,像他这样的官员是没有办法在仕途上有所精进。
但是这一世,董书恒希望自己能够推魏源一把。
因为他不想一个人战斗。
“默深先生,这清廷自庚子年就亡了。”
董书恒语出惊人。
“什么……你……哎……你说说的没错。”
魏源显然被董书恒雷到了,他嘴角的胡须都抖动了起来。
他仔细品味着董书恒的话,最终也没有找到反对的理由。
因为他全程经历了庚子之变,也正是这件事情让他意识到西方的先进性,决定引进西学。
“先生也了解西方历史,应该知道西方的殖民模式跟我们历史上的异族侵略是不同的。”
“我们拿英国殖民印度为例,英国通过扶持部分印度王公,挑起他们之间的战争,用很少的兵力就瓜分了印度。
现在印度的那些王公还在,但是印度却是英国人说的算,那些王公只是英国人的代言人。
他们在那里低价攫取原料,高价倾销商品,印度几千年积累的财富成了英国人发展自己的养分。
这也是英国从一个小小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
董书恒想了一下继续说道:“中国现在的情况跟那时的印度很像。
现在的清廷,说白只是英国人手中的工具,有了这个工具,英国人不会灭亡清廷,反而会扶持他,不让她灭亡。
这样,英国无须在中国派驻多少士兵,就可以不断通过清廷满足自己的需求。
需要市场就让清廷开放,需要银子就让清廷赔款,赚不到钱,他们就销售鸦片……”
“英国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自己的工业发展。
而发展工业最重要的是市场和原材料。
他们不会直接灭亡中国,把金银财富全部抢走。
这样对他们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坏处。”
“西班牙曾经是欧洲的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
他们采取的就是种族灭绝的殖民方式。
结果就是抢到了大量的金银,这些金银让西班牙通货膨胀严重,就是钱太多买不到东西了,东西自然就涨价了。
金银是不能吃的,它只能用来作为交易媒介,当然这在西方叫金融学。”
“英国人取代了西班牙成为了欧洲霸主,新的日不落帝国。
显然她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更趋向于通过贸易攫取财富,只是这种贸易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等的。
通过贸易能够刺激英国国内的工业发展。
而工业发展就是现在欧洲国家的实力评价标准。”
“你看,现在太平军如火如荼,似有燎原之势,但只要他威胁到了清廷的核心,英国人必然会出手。
除非……”
“除非太平军能够比清廷更加卖国!”
魏源插话道。
董书恒的话已经让他不再震惊。
现在他反而在冷静地分析董书恒说的每一句话。
“看透了这些又如何?我辈人微言轻,不能影响清廷,又无法另起炉灶,又能做些什么呢?或者说你会怎么做呢?”
魏源问道,一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要把董书恒看穿。
“兴新学,办洋务,建新军,筹新党,借缴匪,蓄力量,待时机,谋复兴。”
24个字,每个字从董书恒的嘴中说出都重愈千金。
而听在魏源的耳中却又如同鼓点敲击在他的心头。
敲碎了蒙在他心头的阴霾,给他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原本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