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一章 南洋的形势(2 / 4)

加入书签

来,不断地侵夺土人的土地。

通过战争来压缩土人的生存空间。

布兰德尔不明白,为什么原本一团散沙的华人突然间就变得团结了。

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

原本复兴军没有城立之前,这些华人与内地的贸易受到了清庭和洋人的双重排挤。

所以他们只能够依附于这些殖民者。

通过为这些殖民者服务,做一些殖民者不愿意做的产业来获取收益。

可以说,那时候的他们是依附于殖民者的。

但是复兴军成立之后,董书恒为了拉拢这些南洋的华人,给他们开通了贸易绿色通道。

当时淮海军建立的海门港就是主要为这些南洋华人服务的。

通过与复兴军以及洋人之间三角贸易。

这些南洋华人的收入激增。

他们从淮海军那里得到紧俏的商品,专卖给洋人。

同时,他们也给当时的淮海军运来了急需的粮食、矿产等战略物资。

为复兴军早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董书恒在早期发展的时候,最缺的就是粮食。

那时候的江南、湖广、粮食主产地因为太平军起义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粮食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个时候,整个大清都处在粮食短缺的状态。

正所谓谁有粮食谁就是草头王。

董书恒通过这样的贸易,迅速集中了大量的粮食。

用这些粮食,他才能够征募到那么多的流民,帮他修苏北的水利工程。

当初拉拢南洋商人这一步棋,算是走对了。

这些流民还为他提供大量的移民来源,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

作为商人自然是向利益靠近,向“钱”

看齐。

现在他们依附的对象变成了复兴军。

在复兴军不遗余力的扶持下,华人的实力迅速增长。

而随着复兴军不断地向南洋地区移民。

当地的华人数量也在激增,这也增强了当地华人的实力。

有了实力,有了后台。

华人逐渐发现,南洋的这里最宝贵的东西原来就是这里的土地。

因为他们能够跟复兴军交易的商品都是从土地中获得。

原本他们都是从别人那里购买,那样的成本无疑会更高。

这里的土地种出的粮食、甘蔗、橡胶都是赚钱的东西,这里的土里挖出矿藏也可以变成金钱。

利益驱使着这些华人对土地的渴望。

所以当地的华人反抗殖民统治,谋取独立也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说白了,这一切的根本还在于利益。

复兴军在其中只是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谷&60;span&62;不过,现在英国人在南洋直接管辖的殖民地并不多。

在婆罗洲那里只有一个布鲁克王国能够勉强算是英国人势力。

在南洋,英国人直接管辖的殖民地依然还是马来半岛的那几座城市。

至于其他地方只能算作是势力范围。

要说在南洋地区殖民地面积最大的,目前应该要属荷兰了。

但是荷兰人海上马车夫的辉煌时代早已经成为了过去。

现在的荷兰已经沦为了欧洲的二流国家,也许连西班牙都不如。

这也是为什么在荷兰控制的势力范围内,华人建立的国家最多的原因之一。

像现在的兰芳国已经可以压着荷兰人打了。

原本还有一个西班牙人在南洋占有很大分量。

复兴军与西班牙人的战争之后,西班牙人彻底被赶出了南洋地区。

现在南洋地区只剩下英国人和荷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