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五章 布兰德尔报告(2 / 4)

加入书签

书恒也不可能将南洋全部都变成华夏的。

他还想做地球球长,可是那不现实啊。

历史上,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列强才算是真正开始对南洋的最后瓜分。

现在这里很多土地名义上还在那些土著建立的苏丹国手中。

当然也有很多土地是华人世代传下来的。

所以董书恒就派人去教唆这些家族建立国家,先在法理上占据这些土地,然后聚集更多的人口。

当然了,华夏也会给予他们的很大的支持。

这些南阳的大家族本身就有自己的野心。

不然在历史上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南洋华人小国。

当然,董书恒也知道等到这些殖民者反应了过来,一定不会放过这些国家。

但是如果那样的话,华夏就可以以宗主国的身份去插手南洋的事务了。

华夏和英法的矛盾终有一天会爆发的,而这个爆发的点肯定是在南洋。

最初的时候董书恒就知道这一点。

董书恒这两年发展远东的农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减小对南洋粮食的依赖。

一旦南洋开战,海上运输必然断绝,物资就很难再北上。

到时候南洋的华人必须先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保。

这些小国的军队实际上也算是他们自己的家族私兵。

其中的军官都是华夏帮助训练的。

军校中着重加强了对他们游击战的教育。

当有一天,殖民者在南洋对华人举起屠刀之时,他们还可以利用岛上的地形跟这些殖民者进行周旋。

这些小国的土地,跟华夏在南洋的农场一样,都是不断地向着纵深发展。

他们虽然还是一个个点,但是迟早这些土地能够连接成一张网。

内陆的道路可以将这些巨大的种植园连接在一起。

到时候殖民者要出动多少的军队才能够将他们困住呢?

况且到时候南洋出事了,华夏也不会置之不理。

这些华人只要撤到内陆跟殖民者打游击,或者是到其他的华人聚集地,就可以撑下去。

至少不会在出现历史上那种华人被洋人以及土著任意屠戮的场景。

这次,这些华人的小国纷纷选择内附,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华夏之间的纽带关系。

无论从哪方面来考虑,他们都必须要和华夏绑在一起。

当然华夏也需要他们,通过南洋的华人,华夏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南洋的资源,帮助华夏本土尽快发展起来。

商业部专门做过统计,现在华夏百分之十的粮食需要从南洋进口,这个数字最高的时候是百分之三十。

百分之五十的铜是来自于南洋,有了这些铜华夏才能够铸造铜币,生产电缆。

还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优质木材来自于那里。

其他的还有香料啊,橡胶啊等等。

这些东西都是华夏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董书恒迟早会与殖民者在南洋干一场。

赢了,华夏至少可以确立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

输?董书恒从未想过,一场不赢,那么就再来一场。

高邮湖的那八艘被董书恒寄予厚望的护卫舰已经秘密进入了威海卫的军港。

无论是南洋水师,还是北海水师都没有得到一艘新式的护卫舰。

它们只属于新成立的第一舰队。

舰队司令不是刘大海,也不是鲍有志。

而是黑龙水师的杜航。

这是华夏第一支真正的舰队,以前华夏只有水师。

舰队在董书恒的眼中就应该是这样由钢铁组成的。

谁都没有想到杜航会成为第一舰队的司令。

只有董书恒自己知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