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五章 亚欧大陆桥(1 / 4)

加入书签

徐州的第一机械厂,坐落在徐州的工业园区。

铁路的支线直接通到了第一机械厂的厂区。

这就是国属大企业的优势,国家的各种资源都会向他们倾斜。

第一机械厂的占地空间很大,大大小小的车间有好几十个,董书恒并没有一个一个去看。

他主要去看了车床厂,这是工业的基础。

现在的车床还都是蒸汽机驱动。

董书恒知道在电力实验室中已经在实验一种电力驱动的车床。

因为电机运行的时候震动小、声音小,转速更加稳定,所以加工的精度比蒸汽机驱动的车床要高的多了。

所以只要电动车床出世,华夏在工业母机上就将超越欧洲。

只是现在这项发明离投入实用还有很远的距离。

得益于同普鲁士签订的技术交换协议,现在华夏已经基本上能够做到了大部分设备的自产。

哪怕是像电报机这样的目前来说比较精密的设备,华夏都可以自己生产。

这个时代的东西,哪怕是最复杂的机器,在董书恒看来都很粗糙。

虽然他自己不会动手,但是他可以花钱挖人来做,华夏的人也可以照葫芦画瓢进行仿制。

就比如蒸汽机,实际上运用到的原理很简单。

后世的小学生都可以在劳动课上用既有的材料做出来。

当然能够做出小模型不一定能够做出大家伙。

实际上真正要解决的还是材料的问题。

有了材料之后就要会锻造,要将材料锻造加工成不同的形状,做成零部件。

然后要解决的就是要将这些零部件给连接到一起去。

无论是使用螺丝连接、铆钉连接、还是焊接,都需要一定的工艺流程。

通过引进熟练的技工,华夏已经全部掌握了这些工艺,而且还有所发展。

董书恒走进了高大的火车机车车间,工人们正在产线上组装机车。

这是仿制的普鲁士机车,一共有四个驱动轮。

对于蒸汽机车这种东西,董书恒并不喜欢,他以前只是在博物馆中看到过而已。

它噪音大、效率低,相对于后来的内燃机和电力机车相差太远了。

只是现在,正是它带着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在向前飞速发展。

华夏要想维持住一个巨大的疆域就必须要建造大量的铁路线,用铁路将这些地方给链接起来。

铁路就像一个国家的血管一般,有了这些血管的连接,国家才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反之,像华夏现在的远东地区,西域地区由于和国家的中心相隔太远,逐渐地就会与本土变得疏远。

或者是因为与外界缺乏交流而逐渐没落下去。

如果有铁路连接,不仅仅人口以相互的交流,不同地区的物资也可以互通有无。

这样才能够将各个地方的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西域和漠北的矿石可以运到东部地区使用,或者在当地冶炼成金属之后运到各地。

那里的草地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放羊。

甚至很多富饶的矿区干脆就是荒凉的戈壁滩。

远东地区的木材也可以运到南方成为重要的工业材料,而不是仅仅作为当地居民冬季里的燃料。

内陆地区生产的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商品,也可以提供给西域或者草原上牧民,让他们不会因为冬季的白灾而受饿。

各种各样的商品也能够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就是交通的重要性。

而蒸汽机车就是让这些交通线动起来的原动力。

马车运输的效率和成本让很多东西想要上路运输都成了一种奢望。

但是有了铁路之后,就不再存在这个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