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章 新思想的萌芽(2 / 3)
江河级都是在固定的船台上制造的。
随着工人们将阻拦物去除,“长江号”
沿着铺设好的滑道缓缓地滑入水中。
这种“倒退式”
的入水方式最是安全。
这样能够产生更大的浮力,而且可以避免在下滑的过程中碰伤舵和螺旋桨等设备。
“长江号”
入水后非常平稳地浮在了水面上,这个时候工程师们还要对他进行一些列的测量检查,距离他真正试航还有一段时间。
不过他能够平稳地漂在水上,已经算是他迈出了自己战舰生涯的第一步了。
下水之后,便是进行重要的舾装工作,舾装好了之后还要实验试航。
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前,这艘军舰就有望交接入列,而且这艘军舰下水后,经过检测各项数据合格的话,后面的七艘同级军舰也可以加快建造的速度了。
对此董书恒充满了期待。
既然到了高邮,董书恒自然要转一转。
这里可是他真正崛起的地方。
虽然淮海军现在将政治重心搬到了扬州,但是高邮作为一个轻工业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仍旧没变。
从船厂码头坐船向南就能够直接到达书院的码头。
到达书院的时候,校园里面看不到什么人。
一问,原来是大家都去看辩论会了。
董书恒一下子来了兴趣。
前世读法学院的时候,他也经常参加辩论赛。
没想到在书院这边也有这种新潮的玩法。
这个就是董书恒不了解中国的古代的书院了。
辩论这种形式从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时候就开始传下来了。
董书恒一身学生的打扮在内卫的簇拥下来到了书院的大礼堂,这栋大楼是中式风格,名字就叫“争鸣楼”
。
它一共有一个大礼堂两个小礼堂,还有六个小型会议中心。
整个大礼堂是双层结构,中间镂空,上层还有半圈观众席。
可以容纳近两千人。
而且采用了特殊的结构设计,让主席台上的人讲话的声音能够通过房屋结构扩大。
董书恒看了一下,这里面至少坐了一千多名学生。
人虽然很多,但是观众席上却是鸦雀无声,大家都在认真地倾听着台上同学的辩论。
董书恒从后门溜了进来。
就见到主席台后方写着一行大字——“何以救华夏,学习汉唐还是?”
原来这就是今天的辩题,不过这个题目设置的太极端的。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两种说法都有问题。
不过在辩论场上大都如此,两个命题之间矛盾越大越容易碰撞出火花。
像那些表述得模棱两可的命题是不适合拿上辩论场上辩论的。
因为辩论所追求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希望通过双方的争辩碰撞出新的思想。
当然那种纯粹是为了证伪的辩论除外。
“请问对方,你们竟然支持,那么请问后的华夏还是华夏吗?那时的华夏还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族格吗?人有人格,族有族格,没有独立族格的华夏如何能够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董书恒微微点头,这些学生辩论的时候已经采用了很多后世用语。
这些当然不是学生们创造的,而是他们在《复兴周刊》上看到的,这些新发明的词语大都出自董书恒的文章。
上次和魏源讨论了复兴会之论后,魏源就着手发行这个刊物,主要在淮海军内部传播。
这个刊物的尺度非常的大,讨论满清的问题从来都不避讳。
里面甚至会刊发一些社会制度的文章。
在老魏的逼迫下,董书恒也写了很多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