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八章 考试选官(3 / 3)

加入书签

提前做准备,这说明总统心思缜密。

大家对董书恒的提议都没什么不同意见。

“总统,我们现在占据江南五省之地,这五省都算是人文荟萃之地,读书人甚多。

确实可以如总统所说公开招募官员。”

“不然这些读书人,藏在民间也是一种浪费,甚至会有人因为断了为官的出路,生出怨怼之心。”

曾宪风捋了捋胡须说道。

作为一个屡试不第的举人,曾宪风在这方面可以说有切身体会。

满清为官的门槛太高了。

虽然举人就能做官,但是进士还有那么多在等着选官呢。

多少人读了一辈子书,却是一点都派不上用场。

像董书恒这么设置的话,无疑是降低了选官的门槛。

“是的,当年那洪秀全不就是一直考不上举人,就心声怨恨,起兵造反的嘛!”

这段洪秀全黑历史,知道的人不多,当初还是董书恒告诉手下这帮子人的。

“不过,总统,有些有功名的读书人心中未免会不开心。”

“呵,咱们也不是朝廷,自然没必要认朝廷的功名。

不过等过几年书院毕业的学子多了,我们可能要将书院毕业生这个条件加上去。”

众人一听,心中明了,以后这书院的地位必将水涨船高。

“宁部长,你们教育部要想办法多建一些高等书院了。”

董书恒对教育部长宁利文说道。

淮海军以前的教育部由魏源负责,但是魏源已经算是退休了。

主要是老魏要专心于淮海书院的事。

同时他还要完善复兴会的政治理论基础。

所以教育部长就交给了年轻一些的宁利文担任。

宁利文不是什么出名学者,他只是一名行政人员,但正是这样,他才能安心管好教育部的工作。

“是,总统,我们已经组织了两个调研小组奔赴浙江、福建,考察当地是书院资源,在两地各整合出两座书院。”

“初步的规划是放在杭州、宁波、福州和厦门四座城市。”

宁利文介绍了一下他们的计划。

“嗯,现在你们教育部的经费支出仅次于军费,而且增长的速度是最快的。

这些钱交到你们手中,我希望你们能用好。”

宁利文突然觉得有些脊背发凉,心脏突突跳个不停,“是,总统请放心,我们一定把钱用在刀刃上。”

宁利文想好了,回去以后就组织部里的审计部门好好的自查一下。

“陈部长,农业部也要把农业技术小组尽快给两省派下去。

农技小组要进到村子里跟农户打交道。

我听说我们有的农技小组到了乡镇给那些村官以及基层农技人员上个课,就算是下去了。”

“是嫌弃农村的土路脏吗?这样做是典型的脱离百姓,你们农技部门都这样,可想而知,其他的部门会怎么?”

董书恒又把农业部给喷了一遍。

“是,总统,回去我们就开展自查、教育。”

陈冬生决定了,回去之后就把那些农技员全部都打发到乡下去,整天呆在实验室,就知道闭门造车。

ps:这章昨天写到了很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