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七章 印度印度(1 / 4)

加入书签

此时,新京的决议早就到了彭玉麟的手中。

彭玉麟坐镇在云南昆明。

他之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川西忙着组建一个西南高原师。

他先是抽调了一部分军官在川西高原做适应性训练。

将那些能够挺下来的人补充到高原师之中。

然后以这些人为主。

在当地农奴贫民中招募士兵组建这支高原师。

按照复兴军的征兵规定,士兵的家人自然解除农奴身份,成为受复兴军保护的军属。

他们可以分到土地和牧场。

这样条件驱使下,这个师很快就征募齐了。

虽然者侵犯了一些土司的利益,但是在这些西川的土司没有人敢造次,这里有湘军改编的第十九师驻守。

对于军人利益的保护,复兴军的官民态度是一致的,他们都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所以都会捍卫这一制度。

如果有土司胆敢伤害军属,这些湘军出生的华夏士兵出售一点都不会手软。

十九师进驻川西高原之后,已经连续打掉了很多土司。

不然复兴军哪里来的土地以及草场分给些民兵及家属呢?

同时组建的还有两个守备团,这一万多人将会进入西南高原地区驻守。

薆荳看書

两个守备团将分别放在拉达克地区以及哲孟雄(今锡金)与布噜克巴之间。

前者连接了克什米尔谷地是西南通向印度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后者则控制这些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东北部恒河平原之间的通道。

这里的海拔较低,北边就是高原的重镇喇撒与日喀则地区,南面就是恒河平原。

高原师则将主要驻守在日喀则和喇萨。

这个高原师的配置也是不同的,它一共有两个骑兵团,而且全师都实现了骡马化。

高原的之上的牧民也放养战马,部队的战马来源并不用担心。

在高原之上,很长时间内马匹都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董书恒暂时还没有动高原的上的政治生态,那里的百姓还是在寺庙和部族头人的控制之下。

等内地地区全部步如正轨之后,董书恒会首先改革高原上的农奴制度。

高原上的百姓同样是华夏人,华夏人永不为奴。

军队的进驻是第一步。

第二部就是要与寺庙势力达成同盟。

高原上的宗教,董书恒是不会动的。

就跟与漠北的黄教合作一般,与高原上的红教,董书恒也准备采取合作的方式。

以后要想从高原南下,去英属印度的大后方捣乱,宗教将是华夏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助力。

要知道从哲孟雄往南全部都是平原地区,而且南边五百公里之外就是英国在印度的最大城市加尔各答。

这里是英国在印度的首都,是印度地区最重要的政治以及工商业中心。

要说这个加尔各答此时在亚洲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了。

随着英国势力在印度次大陆的扩展,整个印度北方逐渐成为加尔各答的腹地。

1835年的废除印度国内关税形成一个开放的市场。

1854年铁路开始兴建,进一步加速了工商业的发展,加尔各答到白沙瓦的公路也是这个时候修建的。

英国人显然想要通过一条横贯北方的公路来加强对印度北部的殖民统治。

英国人的商业,保险业和银行业发展起来了。

加尔各答的印度人区也成了繁忙的商业中心。

从1850年代起,加尔各答经历了工业的迅速增长,特别是纺织和黄麻工业。

英国政府也对基础设施如铁路和电报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英国和印度文化的融合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