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九章 少年军校(1 / 4)

加入书签

董书恒从高邮去了扬州,本来他到扬州的事儿在高邮都办好了。

但是他想到了在扬州办的少年军校。

还是决定去看看孩子们。

自从去了江宁之后,他到少年军校的次数就少了很多。

以前在扬州的时候,他几乎是每隔几日就到军校中去一趟。

给这些孩子们去讲一讲课,和他们聊聊天,甚至有时还会跟他们一起玩耍。

扬州少年军校。

此时的操场上正在举行一场蹴鞠比赛。

话说,这个蹴鞠比赛还是董书恒在军中推广开来的。

后来渐渐地给所有小学也都建了蹴鞠场地。

蹴鞠这项运动渐渐普及开来。

传统的华夏蹴鞠比赛项目,在中国古代大致相当于街头足球在近代巴西。

这是一项市井的娱乐活动,而在城市中,有大片草地是不太现实的。

草也不是重要条件。

即便是有草地,唯一的可能是一大片空地上长杂草,重点还是空地。

这也和蹴鞠的规则有关。

当时的蹴鞠大概类似于现代的毽球。

可以允许用除手之外的各个部位触球,但是球不能落地。

因此也就不需要草皮来平滑球的滚动。

平地也可以保护蹴鞠者的身体免受伤害。

董书恒一直通过精武会来推广全民运动。

武术其实也是一项运动。

不过,都说穷文富武,武术训练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多时候都枯燥乏味。

所以董书恒就试着推广一些竞技性的体育项目。

这些东西咱们华夏文明的历史上还是很多的。

只是宋之后,程朱理学大行,华夏的民间趋于保守,将这些体育运动都打成了“黑五类”

蹴鞠就是其中之一,自从高俅因为玩蹴鞠而被宋徽宗重用了之后,只要玩蹴鞠的似乎都有了奸臣的潜质。

华夏的百姓不是仅仅吃饱饭就能够将体制提升,科学的运动也是必要的。

况且,董书恒也不希望华夏的学校中培养的都是体弱的书呆子。

汉唐时的读书人大都还是文武全能的。

上马能够杀敌带兵,下马能够治国理政。

所以华夏的教育部规定:所有的学生每天都要有一节体育课。

这是对所有学校的硬性要求,不仅仅是小学、中学,就连对书院都是这样的要求。

此时的少年军校的草场之上,郭岩绝对是那个最亮的仔。

只见他一直将球控制在身边不落地,左右躲闪走位,向着球门靠近。

然后一个头球将球顶进了那比球大不了多少的门洞。

蹴鞠场边顿时响起了欢呼声,不仅仅有男生的还有女生的。

后来在规范少年军校的时候,董书恒决定在中学之前不给男女生分校。

华夏那种保守的男女大防传统总要慢慢地打破。

董书恒可不希望以后的华夏各地还全是男女分校。

这样对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有时候打破传统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改变下一代。

两年前,董书恒救了这个孩子的时候,他还是一个脏兮兮的瘦弱小男孩。

那时的他用自己弱小的脊梁去保护年幼的妹妹。

现在两年不见了,没想到郭岩长成了一个俊秀少年郎。

也许他天生就是一个高个子,只是以前缺衣少穿。

现在吃了两年的饱饭,这孩子一下子窜高了一头。

此时的郭岩已经是一个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年。

其实,郭岩到现在还经常会记起当年在矿洞中的日子。

那时候他的身材瘦小,矿洞中有些比较狭小的地方,成年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