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九章 交接(1 / 5)

加入书签

三天后,陈玉成回到了琅勃拉邦。

在石达开的命令下开始组织太平军收集整理物资。

他们在这里种下的稻子已经收获,石达开手下的太平军各营将稻子舂成大米,方便路上携带。

为了运动物资的方便,每名太平军都要随身携带一定量的物资。

队伍中多了一百多头大象,那些会驱使大象的土人被太平军招录进了麾下。

这些人享受到了优待,至少不要像其他的土人那样的干着重活。

这些大象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负责运送火炮,还有一部分跟前锋,在前面带路。

在中南半岛这里,道路的建设严重落后。

这里的植被茂密,刚开辟出来的道路很快就会被植被从新占据。

所以华夏才要开辟澜沧江的河运。

在这里河运比道路运输要稳定的多。

一切准备被工作都做的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石达开才将部下从各地召集起来。

四五十万人不可能都集中到一个地方。

他们以营为单位,被分散到了琅勃拉邦的周围。

八月底的琅勃拉邦,天气更加的干爽,从东南吹来的暖湿气流渐渐变弱,被凉爽干燥的西北风所取代。

但是这里毕竟是低纬度地区,天气也仅仅是凉爽了一点而已。

四周的植被依然郁郁葱葱。

这里的除了人类生活的地方,全部都是一片绿色。

植物的生命力顽强,他们扎根在每一块空白的土地上。

它们从来不会挑地方,只要种子落下的地方有足够它发芽得条件,它们就会扎根在那里,尽量地让自己成长下去。

石达开觉得自己现在就要做一颗华夏丢出去的种子。

带着手下的华夏人在一个新的家园生根发芽。

当然,没有什么文化的石达开想不到这样诗意的想法,但是意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当太平军集结起来之后,琅勃拉邦这个小都城被人流塞得满满的。

石达开还没有当众宣布迁移的决定。

他在等……

正午的阳光洒在了琅勃拉邦,人们躲在竹楼里或者大树下休息聊天。

小别之后重逢,大家都有些兴奋。

在南掌的这段时间,这些太平军的将士感觉自己成了人上人,这里的土人任由他们指挥,他们能够随意地开垦土地。

在这里,他们就是老爷。

但是石达开之前救跟他们说过,只会在这里休整到雨季结束。

大家实际上都在心中默默地希望圣王经过这么长时间能够改变主意。

陈玉成等一干心腹此时都聚在石达开的宫殿中。

大家在七嘴八舌地争论着。

虽然大家嘴上说着请圣王圣裁,实际上每个人刚才在争论的时候都已经将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

á6kδw

“圣王,我们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目标。

选定的地上天国那里的条件比这里要好,而且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陈玉成说道,他的表态在太平军中的分量很重。

陈玉成比别人知道的内幕要多的多。

他是坚定地支持西进的。

虽然那意味这巨大的挑战。

但是,同时也拥有更多的机遇。

先不说能够得到复兴军军火物资上的强力支持。

就是那里的充足的发展空间就值得太平军去博一把。

到时候要是拥有与英国人差不多的武器,跟英国人干又如何?

陈玉成甚至隐隐有些期待,要是能够打败英国人,似乎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虽然当初英国人打败的是满清的政府。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