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商业帝国(2 / 3)
划快速发展。
归功于特战队,董书恒后续有向集团注入了100万两白银。
在海量资金的支撑下淮海集团的发展是井喷式的。
由于在上海投入了大量的采购资金,现在连各国公使都注意到了这家位于苏北的公司。
洋人们很开心,中国的地主老财终于知道拿钱出来买东西了。
经过老刘的介绍,董书恒大致了解了一下公司的发展近况。
首先,公司的人力部近几个月在上海聘用了大量熟悉洋务的人才。
有一个叫约翰·拉德福德的美国枪械制造师改进了军工厂的枪械制造工艺。
让军工厂的来复枪产量达到了每个月1200支,当然由于枪管还需要进口,所以单价并不比进口枪支便宜多少。
现在制约军工厂发展的主要还是熟练工人的缺乏,人力部现在为了招募铁匠都跑到了淮北。
在董书恒所画图纸的帮助下,约翰·拉德福德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把连发散弹枪,这把枪173毫米口径,采用铜壳定装子弹,管状弹夹手动供弹,每颗子弹内有18颗钢珠。
如果你见过运钞车上的押运员,你就会发现这把枪完全就是国产97-1式防爆枪的翻版。
这种枪近距离威力巨大,击发后钢珠成扇面飞射出去,有效射程50米。
最厉害的是它可以在10秒内射出五发子弹,可谓是近战神器。
在约翰的建议下兵工厂通过洋行为这把枪在西方诸国注册了专利。
另外缫丝厂、棉纺厂也已经修建起来,那些流民中的女性被招募进了工厂,现在台北工业园区内的棉纺厂已经有纱锭5万余枚,纺车100余台,在职工人1000余人。
缫丝厂采购了100多台法国共捻式缫丝机。
但是现在台北的机械制造厂聘用了大量洋人技师之后,已经能够进行仿制。
再说机械制造厂,这是重点发展的一个部门,该厂的一个法国技师,名叫阿·莫尔,据说他曾在法国的克鲁索工厂工作过。
正是此人成功地制造了30吨的蒸汽锤以及1000吨的水压机,有了这些利器,许多原来存在于图纸上的机械设备都能够制造出来了。
现在台北工业园区到处都是高耸的烟囱。
大量的煤炭从徐州、鲁南地区通过运河到这里,变成了蒸汽机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了煤炭的稳定供应,董书恒准备在徐州专门放一个守备团,守住自己能源路线。
等美国的炼钢设备以及水泥设备到了,董书恒准备把新的炼钢厂和水泥厂放在徐州,这里煤铁资源丰富,适合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建设。
唯一的缺点就是此处是个军事要地,必须要投入大量的兵力防守。
除了工业建设,淮海集团的贸易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购买设备,淮海集团同许多洋行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趁着南方匪乱,生丝价格大涨的机会,出口了大量生丝。
苏北地区一直是生丝的一个重要产区,高邮东台地区就一直流行桑基鱼塘模式。
听完了汇报,董书恒说道:“今天的会议,有两个新的任务要交给大家,一个就是组建盐业公司的事情,我的一些建议都写在了这份报告里面。
老刘,我希望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再进行完善。
另外在新盐生产模式建好之前,原有的厂子不能停,要保证食盐的持续供应。”
“第二件事,就是销售部可以试着跟太平军那边接触一下,天京城那么多人也是要吃喝拉撒的,可以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评估一下贸易的安全性。”
“什么?书恒,你要和发匪做生意吗?”
旁边的魏玉珍惊讶地问道,相反,一旁淮海公司的人倒是大怪不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