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〇章 克里木(1 / 5)
所谓“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为了这一天,董书恒已经准备了两年了。
两年的时间在很多人看来很短。
但是在董书恒的心中,一直受一种时不我待的情绪在控制着他。
似乎有一只手一直在推着他,有一个人一直跟在身后催促他。
我华夏要想崛起于世家万族之林,就要插上快速发展的翅膀。
这是他的使命,也是复兴军的使命。
军名即为使命。
……
咸丰五年春节的前几天,在遥远的黑海之畔,刘青南带着八千士兵还有医务人员经过了艰苦的跋涉,终于登上了一个满是硝烟的海岸。
从科威特登岸后,他们沿着幼发拉底河乘船一直向上游进发,沿途尽是异域风情
原来这么远的地方人们也种麦子啊!
这些穷小子出身的士兵在心中感叹。
除了庄家,他们关注的最多的就是人家的闺女了。
偶尔有蒙着面纱的女子从田地向船上张望,扑闪着卡姿兰大眼睛,蒙着脸,看起开全是美女。
船到了上游,直到无法继续行驶,远征的军队才改走陆路。
翻过托罗斯山脉,又向北行进了半个月,远征军到达了土耳其北部的萨姆松。
这是奥斯曼帝国在黑海南岸最大的港口城市。
在这里远征军再次登上了海船。
这是法国海军的蒸汽运输船。
海船行驶了两天时间终于在一个清晨到达了目的地。
这里就是克里木半岛,具体来说是塞瓦斯波托尔西南面的卡扎克海湾。
ā陆ksw
相对与这个岛上几十万的军队来说,刘青南这群人的数量毫不起眼。
但是他们的到来,却又足够吸引人们的眼球。
这些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人跟欧洲人长相迥异。
就像刘青南他们从科威特登陆以后看到了阿拉伯异域风情,现在又见到了这么多的白皮肤洋人一般。
许多士兵都觉得自己开够了洋荤。
联军的士兵也大多出自底层,真正见过华人的没有几个,对于这些面相不同,又穿着体面的人也充满了好奇。
在联军看来能够穿着统一制式军服就算的上体面了。
他们实际上的跟复兴军士兵的见识差不多。
这些被从城市或者乡村征募来的白人士兵,实际上也大多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国度。
只有一些军官去过东方,他们认出这支军队是由来自东方的黄种人组成的。
登陆地点周围,联军的士兵交头接耳。
“嗨,我知道他们,他们是中国人。
哦,当然也可能是日本人。”
很多人忍不住向同伴卖弄道。
“我感觉他们跟东南亚的土著也很像。”
“不不不,那些东南亚土著猴子不会这么直挺挺地走路。”
“为什么找了这么多中国人过来?他们能打仗吗?听说中国人打仗都是胆小鬼。”
“应该是过来干苦力的吧,以后我们修工事的活有人来做了。”
“嗯,没错,中国人很能干,我的哥哥在荷兰人的船上做水手,他们就是专门在中国贩卖猪仔。
这些人是很好的劳力,卖到美国或者南美非常吃香。”
“咦?他们为什么没有辫子,不是说中国人都拖着长长的辫子吗?
……
联军士兵的议论,刘青南他们听不清楚,也听不懂。
对于洋人的偏见,争论根本无用,只有用行动去打他们的脸,才能让他们愚蠢的脑袋从新认识华人。
从上海出发的时候,法国公使派了一名少校武官作为军队的联络官,随着刘青南一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