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三章 沪上证券交易所(1 / 4)

加入书签

董叔恒还没到上海,上海的城市就开始沸腾了,不是因为董书恒的到来,而是因为华夏终于有了自己的资本市场。

首先是华夏的铁路债券开始发行了。

这一支债券一共三千万银元,年利率百分之五,五年后还本付息。

这是以华夏的国家的信用为基础的债券,同时以即将修建的铁路作为抵押。

运输部铁路局作为这一债券的执行主体,将执行这项国债。

债券已经在长江银行公开发售。

出乎意料,买铁路债券的的人竟然趋之若鹜。

华夏的报纸将购买铁路债券渲染成为了一种爱国行为。

铁路可以让华夏变强,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

当然了很多人更看重铁路的盈利,知道这个债券是稳赚不陪的。

江北的铁路环线已经运行了一年时间,其在报纸上公布的年报显示,其年纯利润已经达到了几百万银元。

而苏北铁路的总长度是一千七百公里,其总投入也只有两千多万银元。

所以大家对于铁路都非常有信心。

但是华夏的铁路都是国营的,私人只能投资支线铁路,而且都要纳入国家的统一运营之中。

铁路国有的政策,是华夏成立之后确立的。

不仅仅是铁路,以后电力也要实行国有。

这是华夏的基本国策,关系到国民经济、生活命脉的项目必须要掌握在国家的手中。

但是现在突然出现的铁路债券却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很好的投资方向。

至少在那些大商人看来,华夏的信用还是有保障的。

至少华夏手中的几个大型的公司盈利就不是一个小数字。

而且,新成立的华夏政权,现在正处在蒸蒸日上的阶段。

所以这支债券一经发行就有大量的有钱人排队购买。

在大家看来,购买了债券不仅仅可以拿到利息,还可以让自己的财产更加的安全。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有些人还是想将钱拿去开办工厂、矿山,这样利润更高一些。

购买债券的以开明士绅居多,他们不愿意去做生意,又不不想将银子埋在地窖里面发霉。

所以不如购买债券。

如果要是满清发行债券,那么不一定有人购买。

大家愿意相信华夏政府,完全是这两年复兴军在两江地区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信用。

华夏从淮海军时期开始就注重契约,专门制定了保护契约的法律,而且一直执行的现在。

信用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履行中,不断地建立起来。

也许只要一次违约就有可能葬送所有的信用。

第二件轰动的事情是沪上准备公开发行股票了。

股票是什么东西,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没听说过不要紧,报纸上在连篇累牍地报道股票的事情,天天都有人在茶馆里面讨论。

华夏的茶馆文化,在满清灭亡之后依然延续下来了。

这里的是人们放松休闲,与朋友聚会的重要场所。

沪上的茶馆跟新京的茶馆不同。

新京的茶馆里,人们喜欢讨论政治大事儿。

一会儿是今天大总统去了北海子看望学生,一会儿又转到复兴军在北方打败罗刹鬼,一会儿又讨论到哪个行省的官员赴京述职。

这里的人都将自己给给当成了内阁的参议了。

嗨!

实际上都是在自嗨。

沪上的茶馆就不一样了,这里的人更多的是讨论商业上的话题,而且沪上的茶馆洋味儿更浓一些,墙壁刷的雪白的,地上铺着瓷砖,屋顶还会挂个西洋吊灯。

不像新京那里都是原木的内饰,刷着朱漆,古色古香,富贵古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