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三章 沪上证券交易所(3 / 4)

加入书签

样的情形,大都是因为当地有大的金矿。”

“你说要是有金矿的话,那这家公司的资产肯定是要爆增的。

那么按照报纸上的介绍,这股票不是的蹭蹭蹭地向上涨。”

董叔恒不会炒股,他对股票懂得也不多。

他算是那种连韭菜都不配做的人,但是不耽误他搞出股票这个东西。

因为这并不是他的发明,欧洲证券交易市场早已经成熟了。

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早已经不再窝在那个私人小酒馆内。

而是已经有了成熟的场地。

交易的股票种类已经有了上万家。

胡光墉早就已经代替董叔恒研究透了股票的操作规程。

任何东西一旦钻进去研究,就能搞清楚他的门道。

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淮海书院中专门聘请了一些荷兰人金融专家,开设了一门小众的证券交易课程。

生在这个大时代,就一定要学会拿来主义。

这些江浙的商人,本来对此一无所知,但是仅仅是看了报纸上的一些介绍就能掌握这个东西的门道。

就像后世的一些大妈一样,他们的见识不一定比这些古人强多少,但是她们照样叱咤股场,成为了证券市场上的一支风向标。

甚至其中的佼佼者敢于杀到华尔街去。

所以董叔恒不认为这里面有多强的门道。

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的套路。

在设计华夏的证券交易规则的时候,胡光墉他们专门给政府插手股票市场开辟了后门。

当然,一般人是注意不到这些的。

既然证券交易所开在了沪上,那么肯定会有洋人的资金会进入这个市场。

对于这些外资进入华夏的市场,董叔恒并不介意,但是从一开始华夏就要防着这些人。

所以华夏这边的交易规则规定,中有规定必须要在华夏的银行账户中开户。

到时候,如果市场出现了大的波动的时候,华夏的调查人员就可以通过之前的后门监控这些可疑的账户。

不仅仅是商人之间,随着报纸上面消息的发酵,就连民间都开始讨论起国债、股票来。

一张纸头能够换钱,这在普通的老百姓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张小和妮子已经在沪上生活了一段时间。

他们都不在是曾经那个单纯简单的农村娃子。

张小依然每日里兢兢业业的去印刷厂上班。

现在印刷厂的生意非常的好。

华夏刚刚一统,正在全国推广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

统一教学首先要统一教材。

而这么多的教材,都要从印刷厂印刷出来。

沪上作为华夏重要的印刷业基地,和高邮地区一样集中了大量的印刷厂。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册的书籍从印刷厂产出,然后运到全国各地去。

所以最近张小经常加班到深夜才回家,不过加班工资却是拿了不少。

这段时间,张小的工资差不多是平时的两倍。

妮子也找到了工作,她进入了一家纱厂,是浙江人建的。

最近她经常参加妇联的活动,长了不少的见识。

反正张小平时回来的很晚。

妮子到家之后一般都会去街道妇联组织的夜间识字班。

听听那里的女先生讲课。

夜间,夫妻二人的短暂相聚,他们会聊一聊各自的见闻。

“妮子,最近外面的人都在说股票国债的事情,听说那玩意能赚钱,洋人那边的很多人都是因为买股票一夜暴富。”

“夫君,你还是别做梦了吧,我早就听夜校的先生讲过了,她让我们不要去碰股票这这东西。

而且咱们俩啊根本没资格买股票。”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