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〇章 奇怪的股市(3 / 5)
这股价给回落一点。”
“这交易所中的红牌子到现在还没有动用过呢。”
“也许有人见到原来股价也会回落。
他们就会趁着下次上涨到某个点的时候抛售出去。”
“另一个是要加速新股的发行了,大家捂盘最主要还是现在市场上的游资太多,股票太少。”
“说实话,我这个财政部的都不知道原来华夏的民间这么有钱。”
“另外,总统,这次我们新股发行的时候,不一定只选这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
人家资金充足也不需要到这里发行,自己就能解决资金问题了。”
“华夏现在有很多中小的商人,他们很多人有好多投资意向,但是自己的手头却没有那么多的钱。
这些人我们是否也给他们的上市的机会呢。”
“当然了,要做严格的审查,首先他本身要有一定的资产,而且有良好的运营记录。
其次,这些股票在发行的时候要写清楚了,企业还处在创业阶段,企业的资产状况等等,让大家有一个具体的参考依据。”
胡光墉建议道。
听了胡光墉的话,董叔恒似乎是想起了什么。
“我看你这个主意可行,只要讲清楚风险,还有控制好发型的规模就好了,不能让有的人通过股市空手套白狼。
光有创意是肯定不行的。
不能说他想了一个点子就能够跑到我证券交易所来套钱。”
董叔恒叮嘱道。
这个制度设计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
“我看这种股票就叫他创业股票吧。
我们现在华夏还处在创业阶段,就是要想办法让老百姓都参与到创业之中。”
“创业难,先创业才能守业,总要有人先走一步嘛。”
董叔恒想着想着就陷入了沉思之中。
自己现在也是在创业,华夏的底子太薄,他要让华夏这些年将底子打牢。
华人的生存空间太小,他就努力地扩大华人的生存空间。
但是他实际上做的就是一个打基础的事情,上层的楼台呢?
董叔恒不是没有想过,但是他不想干涉华夏本土的发展进程。
他要做的就是将华夏历史上缺失的那一块资本积累的过程给补上。
大总统?呵呵。
现在看董叔恒确实是权势滔天。
但是董叔恒知道华夏自古能人辈出,自己这点资质,只能算是平庸而已。
他有何德何能带着华夏一直走下去,也许几十年可以,但是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总按照董叔恒记忆中那样发展下去。
董叔恒相信,随着教育的普及,随着各种思想被华夏吸收。
有一天,华夏的百姓能够完全觉醒。
那时候他们会有自己的选择。
他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带着这个庞然大物一直走下去。
他现在只是利用他那微博的见识,给后人们打下一个家底丰厚,外部环境良好的华夏。
让这个民族能够少受一些挫折。
若干年后,他老了,可以在远方看着她,看着这个民族那耀眼的光。
“总统?”
胡光墉的呼唤将董叔恒从一时的走神之中拉了回来。
“总统,那我们先去制定方案,反正现在开始时间不是太长,我觉得可以让这种发酵的趋势持续一段时间。”
胡光墉的意思,董叔恒明白,这有一种饥饿销售的意思。
这样的开端也许也不错。
投机经济本来就是不牢靠的。
一开始就让股民树立投资的意识,而不是投机意识。
将这种传统流传下去,说不定可以影响华夏今后的资本市场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