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圣城婆娑,圣教天理(2 / 3)

加入书签

城以婆娑市市长的身份,在婆娑城的市中心,主持修建天理教堂。

天理教会正式成立。

其成为婆娑城官方认可的教会。

教会组织成员主要是赵氏武馆的弟子,还有婆娑城的一些本地土著,富户。

有趣的是,其中还有一些荷军士兵。

他们虔诚的信奉天理教会,遵循天理教会的教导。

这一年,天理教会初创,有教眾四千五百人。

而就是这四千五百人的教眾,包含了二十多个民族!

为此,赵天城给天理教会定了一个规定。

凡信奉天理者,都是兄弟姐妹,无种族民族之別。

自此以后,婆娑城不再统计,也不得以民族对所有市民进行划分。

凡婆娑市人,可称婆娑人。

凡天理教眾,可称天理信徒。

虽然该政策受到了一定的抵制与不满,但隨著时间流逝,人们倒是渐渐习惯了天理教会,以及婆娑城的新规定。

最大的好处便是,城內关於民族种族的纠纷大大降低。

1919年,这一年是天理教会快速发展的一年。

天理教会的宗旨是均衡天下。

均衡,不是平均。

均衡,在於承认贫富差距,但杜绝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而想要做到这一步,需要天理教会发挥二次分配的作用。

即,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

包括:救助穷苦百姓。

施捨食物,衣物,为流离失所的穷困百姓提供简单的居所,並为他们介绍工作。

为百姓伸张正义。

当然,不是月黑风高夜,取人项上人头的大侠。

而是免费为穷苦人提供法律援助的部门。

至於天理教会的財政收入,来源很多。

除了天理教会的各项產业,还有婆娑城的拨款,富人的捐款,以及天理教眾的资助。

在天理教会的帮助下,大量生活贫困的百姓得到救助,失业得到改善。

百姓是纯粹的。

谁给他们带来好处,他们便选择谁。

权力从来都不会空缺。

当一个组织无法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自然会有组织填补他留下的权力空缺。

而彼时,天理教会正是这样一块拼图。

它的存在,有效地缓解了政府与百姓的矛盾,缓解了富人和穷人的矛盾。

19年到21年。

短短三年,天理教会的教眾就发展到三十万之眾!

但这仅仅是开始!

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结束,但世界的整体氛围並没有因此好转。

21年,九州军阀林立,战乱频繁,大量百姓为谋取生路,或选择远走他乡,或选择远赴国外。

22年,前苏建立。

一个史无前例的巨人初显端倪。

21年到29年,是婆娑城,以及天理教会的大踏步发展时期。

在这九年时间里,婆娑从一个地区人口不过五十万的小地方,发展到总人口超过两百万的雄伟巨城。

这新增的一百五十万人口来自天南地北。

有二十万是从九州逃难来的唐人。

有一百万是从加里曼丹岛,以及周边海域过来討生活的人。

有十万来自欧洲,美洲的商人与淘金客。

还有二十万是来自天竺、越楠、泰幗等等国家的逃难者。

人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