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四章 家庭作坊与产业化(2 / 3)
的时候,这两个药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德润,你觉得我的提议如何?”
刘琮问了问阚泽,这也是刘琮问的第一个儒家先生。
“为什么二公子会有这样的想法?”
阚泽没有回答,反问了一下刘琮。
“先帝遗诏,若不遵守,对先帝不忠,且公主常年居住在我家府上,日后难免议论纷纷,导致公主名声受损!
其次,也是了天下考虑!
天下姓氏者,以刘姓居多,皇室姓刘,而皇室大多都比较能生育,子生孙,孙又生曾孙一直下去,如果再过两三百年,天下最少有十分之一都是高祖之后,届时又如何处理?
如中山靖王便有一百二十余子女,只需十代,子女数量就可达几十万人,以后又该如何处理,今大汉因此问题已经有不少家族改姓,难道一直靠改姓来?如此还不如直接定下规矩,停止争议!”
刘琮说完,阚泽也是在沉思,没有人会想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不愿意想,这种问题迟早要面对的,汉朝历经已经近四百年,各地的汉室宗亲数不胜数!
而汉室宗亲大多家庭条件都比普通百姓要好,条件好,自然要多生,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庞大的基数下,汉室宗亲越来越多,日后又该如何处置?
“公子所说有几分道理,但是伦理关系有岂能如此随意!”
“其实我倒是赞成二公子的做法,以我钱家为例,钱家目前分为两支,我们这一支迁移到扬州已经三代,如果十几二十代以后,两支已无亲情关系!
况且并非没有论证,晋文公的父母也算是同宗了,但晋文公之才能有目共睹,可见我也同意公子的说法,这血缘关系随着随着年代的久远而淡薄,对后代并没有影响!”
钱宝说道,家族小,人丁不兴,两支来往比较亲密,那么亲情还在,但是对于大家族来说,光分支就十几万人,分支里面许多人都没多少亲情!
刘琮后世可经历过,后世家里祖坟因修路迁移,祖坟是刘琮祖上十四代!
后来办酒席迁移祖坟的时候,许多人过的时候,主家都不清楚那边还有分支!
都是他们分支之间还有联系相互通知的。
家族里面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反对,因为这里面涉及的东西确实很多,为了让这项比较好的推动,刘琮已经妥协到九代!
九为数之极,刘琮也知道襄阳肯定会进行大规模讨论,刘表自身为大儒,必然会加入讨论之中,蔡邕为刘表亲家,也会偏向刘表,至于郑玄,宋忠的态度不好说,但是黄承彦肯定会支持刘表一下。
荆州本土的如庞德公已经在迁家的路上,准备迁到秣陵,韩嵩被刘表派去汉中出使,从荆州到汉中的并不好走,哪怕是水路也不好走。
刘卓等人的态度不明,刘琮对这事并没有多大的把握,起码目前是没有,好在陈珪与刘琮见面之后,也赞同此事!
刘琮不想这事了,顺其自然,实在不行就拖上几年,这几年刘琮搞一下舆论,引导一下风向再想办法。
刘琮最关心的还是产业,如篾匠产业,一直以来,从西周到近代,国人采用的都是家庭式的小作坊,规模小,缺乏改进的空间。
这种模式下也有好处,工作时间灵活,自由度高,缺点则很多,工作效率慢,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
刘琮一直在培养大量的工匠是希望大规模生产,对一些产业形成产业化!
产业化并不意味着大量工人失业,相反,有时候还能增加就业!
在汉末连年征战,人口大量锐减的情况,根本不需要担心这个!
更何况刘琮还准备征战四方,扩大版图!
产业化的好处很明显,有详细的规范,分工精细,工作效率更高等优势。
但是如何解决,刘琮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