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力挽狂澜 第三十五节 优秀的炮手(2 / 4)

加入书签

p>要夺回制海权,就只能出动舰队,航空兵是不能掌握夜间地制海权的。

唯一的希望就落到了珍珠港里的那支舰队的身上了。

仗打到这个份上,美国佬能够指望的也就只有那八艘战列舰了。

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这支舰队缺少一名合适的指挥官。

哈尔西与弗莱彻都已负伤,两人还躺在病床上呢。

尼米兹才坐上太平洋战区司令官的位置。

不可能让他去指挥舰队作战。

金已经被调回国内,担任海军总司令了。

其他的将领要么有病在身,要么就是年事已高,要么就是能力不突出,要么就是没有指挥大规模舰队作战的经验。

挑来挑去,结果还真没有挑出一个合适地指挥官出来。

从唐军登上阿拉马甘岛,尼米兹决定派舰队出征,从唐军手里夺回制海权开始,两日之内,尼米兹都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指挥官。

他已经多次考虑亲自挂帅出征,可最后都被否决了,美国总统与金上将也来电报,严令他必须留在珍珠港,主持整个战区的指挥工作,做一个真正的海军上将,而不是去干一名海军少将(美国舰队指挥官的对应军衔就是少将)的事情!

最后帮尼米兹解决掉这个问题的还是一个与他有分歧的人,这人就是金梅尔上将!

金梅尔与尼米兹实际上是对手,用唐帝国的观点来看,两人甚至可以说是仇人。

在尼米兹顶替金上将出任太平洋战区司令官之后不久,美国为了统一战区与舰队的指挥大权(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夺取战争初期的主动权)将战区司令与舰队司令合并,而当时太平洋舰队司令就是金梅尔。

在到底由战区司令接替舰队司令,还是舰队司令顶替战区司令的问题上,也就是尼米兹与金梅尔的选择上,最后胜出的是尼米兹,因为尼米兹更支持航母,而金梅尔则更支持战列舰(这只是一个很次要的原因)实际上,尼米兹确实比金梅尔更优秀,“菲律宾海战”

偷袭成功,美国差一点就握紧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败就败在唐帝国强大的工业基础上,如果第一特混舰队不能及时归队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战局就会截然不同)这场以少打多的偷袭几乎是完美的。

而在接下来的海战中,责任实际不在尼米兹身上,而是在两个部下的身上,特别是弗莱彻少将的失误,差点就导致美军彻底失败。

虽然哈尔西的好赌把第16特混舰队赔了进去(没有彻底失败)但是这次豪赌才避免了美军的彻底失败。

挽回了一些局面。

美军处于被动的根本原因是第17特混舰队的溃败,以及战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在尼米兹上任之后,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大范围的战区部署调整,才导致了现在的惨淡局面。

战役打到这一步,是谁也不想看到地。

在剩下的四艘航母集体趴窝(“萨拉托加”

号与“约克城”

号在珍珠港做了简单维修之后,已经返回了美国西海岸,接受全面大修)只有八艘战列舰可以动用的情况下,美国海军的手里就只剩下了这张牌。

本来,尼米兹是想等到从大西洋派来的增援舰队到达之后再动反击的,但是现在已经无法再等下去了,必须立即反击,立即夺回制海权,扭转战场局势!

金梅尔的出现实际上正好解决了舰队缺乏合适的指挥官这个问题。

金梅尔也许在太平洋舰队司令官这个位置上干得并不出色,而且也不是那种坚定支持航母的将军,可他是一个纯正的炮战高手,是舰队决战地优秀指挥官。

在尼米兹无法亲自挂帅。

而他又找不到更合适地将军时。

金梅尔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实际上,金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