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力挽狂澜 第五十节 驱逐舰突击(2 / 4)

加入书签

>结果,也就没有人把这个现报告上去。

“宾夕法尼亚”

号上的雷达也很快现了西北方向上的那群“闪光点”

可是在“马里兰”

号的雷达被破坏之后,“宾夕法尼亚”

号的雷达就成了舰队唯一的眼睛,要负责指挥整个编队作战(实际上就是为舰队提供对手的大概位置,而炮击是由各战舰负责的,在炮战开始之后,战舰上的了望员可以利用敌舰上地炮口焰来判断敌舰的位置,以此引导主炮开火,而不需要由雷达提供炮击数据。

而且,当时不管是唐帝国。

还是美国的舰队指挥系统都没有完善到由一艘战舰指挥一个舰队炮击的程度)更没有可能去照顾到西北方向上的那几个“闪光点”

了。

三点三十三分,房子孝少校指挥的十六艘驱逐舰分成了两个编队,以35节的最快度向“z舰队”

杀去。

这十六艘驱逐舰中,有八艘是战争爆后建造的“城市”

级,另外八艘是一战后建造,在战前已经封存,战正爆后才启封使用的老实驱逐舰(这些老实驱逐舰实际上很少参加舰队作战,其主要用途是为船队护航)两种驱逐舰上都有两座五联装鱼雷射管,可以齐射十条鱼雷。

这一雷击能力在当时各国驱逐舰中仅比日本海军的某些驱逐舰差,与其他国家大部分的驱逐舰都相当。

可问题是,唐帝国海军的鱼雷却并不那么理想。

当时唐帝国海军的主战鱼雷是o8型54o毫米鱼雷(在唐历13o8年定型)战雷头的重量3oo公斤,射重量14oo公斤,4o节时射程5海里,3o节时射程8海里。

这个性能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比起日本的“长矛”

差了很多。

帝国海军在战争初期吃了“长矛”

的亏,虽然已经下令研制更好的鱼雷,而且最好是“长矛”

那样的氧气鱼雷,但是两年多下来,帝国海军还在用o8式鱼雷,新的鱼雷连样品都没有造出来呢!

也就是说,房子孝他们至少要逼近到8海里的距离上射鱼雷,而这已经进入了重巡洋舰火力的绝对覆盖范围。

如果要取保更高的命中率,就要逼近到5海里,甚至更近一点的距离,而在这个距离内,美国驱逐舰上的主炮,巡洋舰与战列舰上的副炮都能轻易的干掉房子孝他们。

“雷击”

是“鱼雷攻击”

的简称,说白了。

就是用匕去跟敌人搏斗,简直就是海上拼刺刀地战斗。

进行鱼雷攻击的驱逐舰都是凶多吉少,能成功逼近射鱼雷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想逃跑,那就更是难上加难!

三点四十五分,驱逐舰编队与“z舰队”

相距十海里。

此时“宾夕法尼亚”

号上的雷达操作员终于现了危险,并且立即出了警告。

而“z舰队”

此时是向西航行的,而且为了让舰队里的巡洋舰参加炮战。

战列舰编队正在向西南方向转弯,拉开战列线。

换句话说,此时“z舰队”

的八艘战列舰的航线与房子孝他们的航线几乎就是垂直地,而这正是鱼雷攻击的最好机会,那些驱逐舰冲上来做什么,最蠢的水兵都能想到。

金梅尔没有下令让舰队规避,那些驱逐舰还没有射出鱼雷。

他仍然命令炮击北面的唐军主力舰,同时让副炮对付驱逐舰。

这个决策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用巨炮轰击灵活的驱逐舰并不是个好主意,而射更快的副炮才是对付驱逐舰这类小型战舰的理想武器。

在金梅尔下达了命令之后。

八艘战舰右舷上的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