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锁链群岛 第二十二节 海浪翻滚(2 / 4)
的穿透率大概是四成,对“南达科他”
级主装甲带的穿透率在三成以上。
1o海里也是绝对击穿的极限距离。
从双方的火炮,装甲对比上来看,“新省会”
级的优势并不明显。
谁都挡不住对方打来的穿甲弹,而且4o6毫米舰炮的射程也与4oo毫米舰炮地射程相差不大。
问题就在这里,在严师琪能够威胁到对手的时候,对手也同样可以威胁到他。
也许,严师琪手里唯一的优势就是度,“新省会”
级的最快度达到了31节,而美军的战列舰只有27节到28节的样子,多出了3到4节的度,也许这一点值得利用。
严师琪其实还有一张王牌。
那就是他手里的巡洋舰与驱逐舰。
第三特混舰队的重巡洋舰数量并不少,而且驱逐舰的数量也不少。
虽然这些战舰在海战中多半只有旁观的份,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却能挥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是驱逐舰上的鱼雷,在很多时候鱼雷对战列舰的威胁比穿甲弹还要大得多。
另外,严师琪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四艘战列舰上的新式雷达。
自从与“z舰队”
的战斗之后,用雷达引导主炮进行炮击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炮战方式。
特别是在能见度太低的情况下,目视距离无法满足要求时,雷达成为了引导炮击的最重要的手段。
最初的时候,雷达与火炮的配合并不好,这一是雷达的性能不怎么样,二是当时没有一套适当的指挥方式。
随后,唐帝国的新式炮瞄雷达研制成功之后,先就装备了战列舰(还有防空巡洋舰,用雷达引导高射炮作战也是一个重点研究方向),第三特混舰队的四艘“新省会”
级战列舰都安装了炮瞄雷达,同时战舰上的炮击指挥系统也做了调整,雷达可以同时引导三座主炮对一个目标同时进行炮击。
虽然在实验中雷达对1o海里外的战舰测量精度误差仍然达到了上百米,但这已经可以接受了,就算是用光学测距仪也大概就这个水平吧,反正炮弹打到1o海里外的时候,其误差也在几十米以上(甚至几百米)。
在严师琪为战斗做准备的时候,金凯德也在为战斗做准备。
此时第32特混舰队已经到了伦内尔岛西北面,正在全赶往瓜岛,而运输船队就在第32特混舰队后面大概65海里处跟随前进。
金凯德在这几个小时里也在思考怎么打这场战斗。
他没有抱任何侥幸的想法,第三特混舰队肯定会进入瓜岛南部海域,战斗肯定会在这里爆。
可怎么打呢?直接冲上去决战?这是金凯德最初的想法,可他很快就现,夜晚的恶劣天气将是他的死穴。
四艘“南达科他”
级上都安装了第二代的雷达,可美军到这时候仍然没有可以为战列舰主炮提供准确炮击参数的炮瞄雷达。
美国雷达研制的重点是为高射炮提供炮瞄雷达。
这主要是唐帝国地轰炸机太犀利了,防空作战的压力远高于炮战,因此先确保把高射炮的炮瞄雷达弄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即使是二代雷达,也只提高了可靠性,以及在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探测距离而已,实际上探测精度存在很大的误差,这就限制了火炮用雷达做引导作战的能力。
两艘“北卡罗莱纳”
级战列舰上的雷达还是一代雷达。
这两艘战列舰没有赶上更换新雷达就开赴了战场。
本来计划在珍珠港换上新雷达地,可时间太紧迫了。
结果新雷达还没有送到珍珠港,这两艘战列舰就奔赴了西南太平洋。
而一代雷达的问题更为明显,不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