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决胜之海 第十节 海军的翅膀(2 / 4)

加入书签

p>在此情况下,唐帝国海军航空兵在战机研方面投入了更为巨大的力量。

从“食雀鹰”

到“秃鹫”

,再到“隼”

,唐帝国海军的战斗机不但改变了落后于敌人的局面,而且还在性能上压倒了对题是,战争还没有结束,敌人还没有被打败,而且敌人也肯定在研制更好的战机,那么,唐帝国就不能停下新战机的研制工作,海军也需要更好,更先进的战机,以此来战胜敌人!

在“隼”

的研制工作结束之后,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就向沈飞,哈飞,南飞三家飞机制造厂下达了新的任务书,要求这三架公司拿出新战机的设计方案来,而海军提出的第一份技术要求就是,新的战机必须在性能上比“隼”

提高2o以上,另外,还得针对“隼”

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适当的改进(比如弹药过少)。

这个任务并不简单,“隼”

的极已经达到了32o节,如果提高2o的话,那么就要达到385节,而在海军下达新的技术指标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一种合适的动机能够提供如此强劲的功率,让战斗机飞得这么快!

当时,沈飞先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仍然采用“隼”

式战斗机用的动机,然后全面修改气动布局,增加铝合金的使用量(甚至提出了用新出现的镁铝合金来制造战斗机的主结构),修改战斗机的结构,减轻战斗机的重量,最终达到海军提出的指标要求。

不过,这个计划立即就被否决了。

一是太轻的战斗机在海军并不太适用,只有6军才需要重量轻的战斗机。

二是成本太贵了,如果增加铝合金的使用量,甚至用镁铝合金来制作战斗机的主结构的话,那么采购一架新式战斗机的价格足够买五架“隼”

了。

三是这种改进而来的战斗机的升级余地并不大,很快就会落后,而海军需要的一种全新的战斗机。

当时,哈飞,南飞也提出了相应的总体设计计划书。

可也都被海军给否决了。

这两架飞机制造公司都在忙着生产战斗机,轰炸机,而且还承担了为6航研制新式轰炸机的任务。

因此难以集中力量为海航研制新式战斗机。

到24年下半年,三家飞机制造厂都没有拿出让海军满意地设计出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战场上的情况出现了变化。

美国6军航空兵的p-51d“野马”

式战斗机先出现在了欧洲上空,开始为前往德国地重型轰炸机群护航。

而同时,英国空军也装备了更好的“喷火”

式战斗机。

接着,p-51d出现在了太平洋战场上空,并且与唐帝国海军航空兵多次交手。

敌人地刺激肯定是海军的最大动力。

p-51d的度过了海军装备的“隼”

式战斗机,甚至比岸基型号的“隼”

(比舰载型号减轻了不少,度更快一些)还要快不少。

虽然“隼”

更为坚固,而且火力更为凶猛,在战场上并没有吃多少亏,但是这无疑是扇了海军一记耳光,不管p-51d是不是比“隼”

更好一些,对唐帝国海军来说,让敌人地战斗机比自己的飞得更快,那是绝不能容忍的事情。

也就是在这时候。

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向三架飞机制造厂下了死命令,必须要在半年之内完成设计,并且争取在25年中期完成试飞工作。

让新式战斗机装备部队。

而当时,沈飞的第二次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在收到了海军的死命令,以及新的设计指标之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