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技术攻坚,突破研发瓶颈(1 / 2)

加入书签

林晚的手指在终端上划过,屏幕上那串端口编号依旧静止不动,却像一根刺扎进她的意识深处。她没有离开主控室,只是转身走向科研区通道。脚步落下时,走廊的感应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映出她身后长长的影子。

科研室里,灯光调至最低,只有几块主控屏还在闪烁。错误日志如瀑布般滚落,红色警告框不断弹出又自动关闭。科研负责人坐在操作台前,额头抵着掌心,肩膀微微塌陷。他听见脚步声,抬眼看了过来。

“第七十二次模拟失败。”他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动什么,“逻辑结构没问题,校验也通过了,可系统就是无法识别R-089的变体指令。它……像是在回避。”

林晚走到他身后,目光扫过代码流。语法无误,参数合理,但响应延迟超出阈值。问题不在表层,而在机制底层。她沉默片刻,缓缓抬头,视线落在对方瞳孔上。

精神凝聚,视野骤然下沉。

一瞬间,她看见一段反复回放的画面:旧规则试图套入新指令,如同一把钥匙插入变形的锁芯,每一次转动都卡在同一个位置。不是技术不足,而是思维被固有框架锁死——他们一直在用防御者的逻辑去对抗攻击者的行为模式。

她收回目光,金手指带来的轻微眩晕感掠过太阳穴。这是第二次使用。

“你们错了方向。”她说。

科研负责人皱眉,“什么意思?”

“我们一直在修墙,可敌人根本没打算撞墙。”林晚走近主控屏,调出废弃数据中心接收到的那串编号,“这个格式,和赵铭当年签署项目文件上的编号一致。这不是随机生成的,是某种仪式性的复刻。他们在模仿权力的痕迹,而不是制造混乱。”

对方盯着那串数字,眉头越皱越紧。

“所以,”她继续说,“如果我们还按常规思路去拦截、过滤、封堵,永远追不上他们的节奏。因为他们走的不是漏洞,是规则本身的缝隙。”

“那你建议我们怎么做?”

“先成为他们。”

话音落下,室内安静了几秒。

“你是说……主动模拟攻击行为?”

“对。构建一个微型模型,让它运行R-089协议的非法变种,提前捕捉它的行为特征。”

“这太危险。”科研负责人立刻摇头,“一旦模型脱离控制,可能反向渗透主系统,造成内部瘫痪。”

“那就给它戴上枷锁。”林晚指向隔离区,“三重沙箱,限定运算资源,切断所有外部接口。只允许它在一个封闭环境里‘犯错’。我们要的不是它能做什么,而是它会留下什么痕迹。”

对方沉默良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最终,他点头,“可以试。但硬件负载会很高,现有设备撑不了太久。”

“先跑起来。”林晚说,“只要能捕获一次完整链路,就能生成识别签名。剩下的,是优化的事。”

命令下达后,团队迅速重组分工。两名工程师开始重构算法架构,另一人负责配置隔离环境。林晚没有离开,站在角落观察整个流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系统警报接连响起——影子模型刚启动就触发自检机制,数据流异常波动,能源负载瞬间飙升至临界值。

“停!”有人喊,“再这样下去,主板要烧了!”

调试被迫中断。空气凝滞。

林晚缓步上前,目光落在一名年轻工程师身上。他正低头检查日志,额角渗汗,手指快速滑动屏幕。她在心中再次凝聚精神,凝视他的双眼。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

画面切入的刹那,她捕捉到一个细节:在某次短暂调试中,他曾关闭数据校验层,系统反而运行得更流畅。那一瞬的延迟下降了近百分之四十。他的潜意识已经察觉到了——绝对的安全正在阻碍系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