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章 科研剖析,技术共性浮现(2 / 2)

加入书签

一技术支持方。但目前无法确认其物理位置或人员构成。所有代码提交记录都被中间代理层遮蔽,原始Ip不可追溯。”

“那就从漏洞入手。”林晚说,“既然他们是批量部署,必然追求效率。效率越高,越容易留下标准化痕迹。你们重点查两个方向:一是所有系统首次上线时的日志初始化流程;二是灾难恢复机制的设计逻辑。这类模块通常不会做本地化修改,最容易暴露共性。”

命令下达后十分钟,科研组反馈新线索:多家系统的初始化脚本中包含一段冗余代码块,功能未知,且在正式运行后立即被禁用。进一步分析显示,该代码块与某个未公开的硬件调试接口高度兼容。

“这不像软件设计。”科研负责人语气变了,“倒像是为某种特定设备预留的后门。”

林晚立刻调出全球数据中心分布图,将已知的七家企业运营中心与大型算力集群进行叠加比对。几分钟后,三个东欧城市的数据中心浮现出明显的关联性——它们不仅地理位置呈三角布局,供电来源也全部依赖同一能源网络。

她标记出这三个点,连线形成闭合区域。

“把这里列为重点推测区域。”她低声说,“他们的技术母体很可能藏在这片范围内。”

此时,苏悦拿着打印好的会议纪要走过来。“我已经把技术共性结论简化成四条可操作情报,准备移交市场组调整资金模型。”

林晚接过文件扫了一眼。“最后一句改一下。不要说‘可能存在统一技术源’,直接写‘确认技术模板复制行为’。让他们按这个前提重构追踪逻辑。”

苏悦顿了一下。“这样会不会太激进?万一后续证据不足……”

“不是激进。”林晚看着主屏上不断收敛的图谱,“他们已经动手了。我们不能再用保守假设去应对主动进攻。”

她转身回到主控位,调出专项攻坚组的人员名单。“成立逆向推演小组,抽调五名核心研究员,二十四小时轮班。目标只有一个:还原原始架构的构建路径。”

系统提示音响起,科研组上传了最新版可视化报告。林晚将其投射到主屏,召开了十五分钟的短会。

“这些公司表面上做的是不同生意。”她站在图谱前,语气平稳,“但他们用的是同一套操作系统逻辑。就像不同国家的人唱同一首歌,歌词换了,旋律变了,但乐谱根脉相同。”

她指向图中央那个尚未命名的聚合点。

“我们要找的不是这些公司,也不是它们的cEo或投资人。我们要找的是那个写乐谱的人。”

会议结束后,苏悦开始整理资料准备交接。林晚则留在原地,重新播放科研组提供的初始化脚本片段。画面中,那段冗余代码正以极慢速度滚动。

突然,她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系统启动时,该代码块都会尝试连接一个固定端口,返回状态码恒为“204”,但从不传输实际数据。

她暂停播放,输入指令查询该状态码在全球协议中的通用含义。

回复结果显示:**无内容,请求已成功处理**。

她的手指停在键盘上。

一个只接收指令、从不回应内容的端口。

就像一台永远在线、但从不发声的机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