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章 舆论反击,澄清联盟形象(2 / 3)

加入书签

>苏悦立即启动预案。AI过滤器自动屏蔽重复发言,人工小组针对高影响力评论逐一回应,并附上原始数据截图。一条置顶回复写道:“所有分析基于公开通信协议标准,欢迎同行复现验证。”

直播间观看人数突破八十万。

一位网友提问:“如果真如你说的,有人能在协议层埋下放行逻辑,那岂不是意味着整个系统都可能被渗透?”

林晚点头:“所以我们要追问的,不只是谁发送了这些信号,更是谁批准了这种操作模式的存在。”她调出最后一张图,“这份备案文件显示,含有自动降权处理功能的协议变体,曾在去年智慧城市项目中通过审核。审批单位为市信息资源统筹办公室。”

弹幕瞬间安静了几秒。

随即出现:“卧槽,这不是赵铭挂名的那个部门?”

“他不是只当顾问吗?”

“顾问就能影响审批?还是背后还有别的身份?”

林晚没有进一步点名,只说:“我们不要答案,我们要一个公开核查的机会。技术不该成为少数人掩护行为的工具。”

直播结束前十分钟,正向评论占比已升至百分之五十四。社交媒体整体声量监测图上,代表质疑的红色曲线持续下滑,蓝色代表理性讨论的比例稳步上扬。

林晚摘下耳麦,喝了一口凉透的茶。窗外天色微亮,城市逐渐苏醒。她没有起身,而是打开内部通讯,接通苏悦。

“准备第二波推文。”她说,“重点突出‘行为惯性识别’这项技术的公共价值——不仅能用于基站防护,也能应用在交通调度、应急通信等领域。我们要让人记住的,不是我们在反击,而是我们带来了什么。”

苏悦应下,转身去安排。

林晚调回主控屏,目光落在调查小组的实时坐标界面上。陈岩的位置标记仍在移动,昨夜发现的冷链车路线与变电站信号源交叉分析已完成,初步圈定三个可疑物流中转点。

她手指悬停在加密通讯请求按钮上方,正要点击,耳机里传来苏悦的声音:“第一批转载媒体开始跟进报道,有两家主流科技频道表示愿意做深度追踪。”

林晚收回手指,轻点返回键,将调查任务暂时压后。舆论战场尚未稳固,此刻转移重心只会前功尽弃。

她重新接入舆情监控面板,刷新频率调至每十秒一次。正向声量持续攀升,目前已达百分之六十七。几个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意见领袖开始转发技术解析帖,并附评语:“细节经得起推敲,建议有关部门回应。”

林晚靠向椅背,闭眼三秒,再睁眼时已恢复清明。她打开日志记录,输入今日阶段性结论:**公众认知正在重构,信任回收初见成效。下一步,需借势推动独立审查提议落地。**

苏悦敲门进来,手里拿着打印稿:“这是拟好的联名倡议书草稿,邀请五位业内技术人共同署名,呼吁成立第三方核查小组。”

林晚接过快速浏览,末尾名单中有两个熟悉的名字——曾被赵铭排挤出局的老工程师,还有当年因揭发数据造假被封杀的记者。

“联系他们了吗?”

“试过了,一个立刻答应,另一个说要看具体内容,但没拒绝。”

“那就把直播录像剪一段给他,三十秒,只留他关心的部分。”

苏悦记下,转身要走。

林晚叫住她:“等一下。”

她盯着屏幕右下角的一条异常反馈——某境外托管公司的Ip地址,在过去十分钟内多次尝试访问联盟公开接口,虽未成功,但请求模式与早前水军攻击高度相似。

“告诉技术组,别只盯着内部模型。”她低声说,“有人在外面等着看我们松懈。”

苏悦点头离开。

林晚重新戴上耳机,手指再次移向加密通讯键。这一次,她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