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5章 舆论监控,防未知力量利用(1 / 2)

加入书签

林晚走出科研室时,走廊的灯微微闪了一下。她脚步没停,指尖在门禁卡上多压了半秒才松开。主控区的屏幕墙已经亮起,绿色数据流像雨一样往下淌。她坐进调度席,调出舆情监控系统的实时日志。

十二小时内,七个城市论坛出现了关于“地下嗡鸣”的讨论帖。最早的一条发布于凌晨三点十七分,标题是“我家冰箱自己震动,邻居也听见了吗”。帖子。林晚点开音频波形图,那道低频曲线和科研室记录的信号残迹几乎重合。

她按下通讯键:“市场组,所有人到b区终端集合。”

五分钟后,六名成员围在副屏前。林晚把几组数据并列投出。“这不是巧合。”她说,“同一段频率,出现在不同城市的零散讨论里,阅读量在两小时内翻了四倍。背后有人推。”

一名分析师皱眉:“可这些账号看起来都是普通用户,Ip分布很散,不像水军。”

“那就不是水军。”林晚盯着其中一条评论区,“是播放器。”

她起身走到控制台,调出信息扩散路径图。那些看似独立的帖子,转发链末端都指向同一个匿名节点。这个节点没有主页,不发文字,只上传音频片段,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三十七秒。

“它不需要说服所有人。”林晚声音压低,“只要让一部分人开始怀疑日常现象,就会有人自发去验证。一旦形成实地聚集,我们的封锁线就破了。”

市场负责人抬头:“要不要删帖?”

“不能删。”林晚摇头,“现在每一封闭动作都会被解读为掩盖。我们要盯住的是情绪走向——哪些词出现频率变高,哪些说法正在获得共鸣。”

她下达指令:设立专项监控小组,启用情感倾向模型,重点追踪“古老”“唤醒”“共振”这类隐喻性词汇。同时对所有含异常音频的内容打标隔离,禁止算法推荐。

一名年轻成员犹豫着开口:“如果这真是某种……意识在传递信息呢?我们分析它,会不会等于回应它?”

林晚看了他一眼。对方眼神里有探究,也有藏不住的不安。她微微闭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刹那间,那人的思绪浮现出来——不是恐惧未知,而是害怕自己正成为传播链条的一环。

她收回视线,语气不变:“我们不做判断,只做记录。你现在的工作不是解码,是防止别人替我们定义真相。”

会议结束,团队成员各自归位。林晚留在主控台前,调出全网热词云图。几分钟后,新的标记弹了出来:“城市脉动”搜索量上升百分之二百三十,关联词中出现“仪式”“节点”“苏醒”。

她立刻切到地理分布图。几个电力波动频繁的区域周围,社交平台打卡数量明显增加。有人发布了夜拍视频,镜头晃过变电站围墙,配文写着“今晚能听到地底的声音吗”。

林晚拨通市场负责人的通讯频道:“查一下最近三天申请进入郊区电网维护区的公众名单。”

“已经有两个人提交了探访申请,理由是‘纪实摄影’。”对方回得很快,“审批还没通过,但系统显示有人在后台反复刷新查看进度。”

“拦下他们。”林晚说,“理由用设备检修,延期两周。”

“万一他们换个名义再来?”

“那就一直拦。”她目光扫过屏幕角落的一行小字,“这种事不会只来一次。”

她转头看向另一块屏。监控AI刚刚捕捉到一段短视频,背景音里混着极轻微的嗡鸣。发布者是个科普博主,内容讲的是“都市传说中的真实物理现象”。视频底下热评第一写着:“你们有没有觉得,最近连手机充电都有种奇怪的节奏感?”

林晚让助手把这条评论的用户Id加入追踪列表。随即调出该账号的历史行为记录——过去半年,此人从未参与过超自然话题讨论,上周却连续点赞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