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4章 科研攻坚,应对新科技难题(1 / 2)
监控墙上那串编号“217”还在闪烁,林晚已经转身走向科研区。她没有停留,脚步穿过主控室与技术走廊的衔接通道,指尖在权限面板上一划而过,门禁应声开启。
科研临时指挥站内,三名骨干研究员围在终端前,屏幕上的实验数据不断刷新,却始终卡在同一个节点。其中一人反复调出神经反馈装置的能量曲线图,另一人盯着材料供给进度条皱眉,第三人则低头记录着什么,笔尖几乎要戳穿纸面。
林晚站在门口,没有立刻说话。她缓步走近,目光依次扫过三人。当视线与第一人相接时,她悄然开启“心灵洞察之镜”。对方脑海中浮现的是昨夜防御系统启动时的画面——能量峰值被瞬间压制,仿佛有一层无形屏障挡在信号前方。他想复现那一刻的机制,但每一次模拟都差了毫厘。
第二人心里翻腾的是资源问题。稀有传感材料只够支撑一次全功率测试,若再失败,后续验证将彻底停滞。他不敢上报短缺情况,怕被视为能力不足。
第三人的情绪最复杂。他想起自己负责调试的接口曾在战斗中短暂失联,虽然后来恢复了,但他一直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操作留下了漏洞。这种念头像根刺,越藏越深。
林晚收回目光,轻轻呼出一口气。她知道问题不在技术本身。
“你们都在试图还原过去。”她说,“但敌人不是靠复制赢的。”
三人抬头看她。
“他们研究我们怎么运作,然后找出断点。”林晚走到主屏幕前,调出东区变电站技术人员动作同步化的录像片段,“这些人不是被控制,而是被引导。他们的行为模式被某种频率悄悄调整过。”
“你是说……对方用的是心理干预?”一名研究员问。
“不完全是。”林晚摇头,“是技术和行为逻辑的结合。他们不需要完全理解我们的系统,只要找到规律,就能预判反应路径。”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所以,我们不该忙着造新设备。”她继续说,“而是先弄清楚,他们的技术依赖什么条件才能生效。”
“比如?”另一人追问。
“比如屏蔽‘心灵感知’的能力,不可能无代价运行。”林晚指向数据流中一段微弱的波动,“每次我靠近可疑区域,能力失效前都会出现极短暂的干扰信号。这说明他们的装置在主动对抗,而不是被动隐藏。”
“那就是有迹可循。”第三位研究员抬起头,眼神亮了些。
“对。”林晚点头,“他们怕被看穿,才会设防。既然设防,就有边界。我们要做的,是画出这个边界的轮廓。”
她转身拿起白板笔,在空白区域迅速勾勒出一个三层结构模型。“第一层,收集所有异常信号接入的时间、位置和环境参数;第二层,比对当时系统内部人员的行为变化;第三层,结合‘心灵激发’事件中的能量残留数据,反推装置运行所需的最低阈值。”
“你是想用行为数据倒推技术参数?”有人低声重复。
“没错。”林晚写下三个关键词:延迟、周期、触发条件,“我们不一定要立刻破解原理,但可以先建立它的运行画像。一旦掌握规律,哪怕不能正面对抗,也能提前规避。”
话音落下,终端提示音响起。老陈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你要的数据包已传输到位。七十二小时内全部异常日志,包括未标记的微波频段波动记录,都打包送过去了。”
“收到。”林晚回应,随即看向团队,“现在需要有人牵头整合这些非结构化数据,做初步分类建模。”
没人立刻接话。几双眼睛互相看了看。
“担心算力不够?”她问。
“不只是算力。”先前那位执念于复现防御机制的研究员开口,“这种方法太陌生。我们习惯从硬件入手,突然转到行为分析,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