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借猫(2 / 3)
姓生死存亡的大事儿啊,马上就跑去跟包拯说了。
包拯也半信半疑,可现在的情况是,没旁的法子,只能勉强一试了。
当下包拯就焚香祷告,乞求王母娘娘能借猫一用,到凡间清除鼠患。
王母娘娘心善,就把这猫,借给了包拯,约定鼠患除了以后,再把猫还回天庭。
果然,猫下凡了以后,把这老鼠都给吃差不多了,剩下的不多的老鼠,不足为患。
可这时候包拯一看,猫这么好使,为了老百姓以后的生计,这猫绝对不能再还给王母娘娘了。
他就把猫给留下了。
王母娘娘在天上看见了,也很无奈呀,包拯要是出于私心留了她的猫,她还能降下法旨,惩戒他一番。
可这人全是为了老百姓,这就不好办了。
上天有好生之德,对于一心为民的清官,那也是有优待的。
于是只能在天上咬牙切齿地骂骂咧咧:
借猫不还,包老爷大杂种。
但到底没把这猫给再夺回天庭去。
从此凡间因为有了猫,老鼠虽然还有,但很少再形成鼠患,为祸人间了。
再说有了猫,除了鼠患以后,包拯倒开空来,就询问老太太的儿子,说你咋知道的这法子呀,是谁告诉你的。
老太太的儿子知道隐瞒不下去了,就把他怎么不舍得把他娘背到山上等死,怎么偷偷藏地窖里头喂饭,他娘又是怎么指点他,王母娘娘有猫,可以治理鼠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么一说。
包拯听完,长叹一声,说道:果然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不然,年轻人谁上哪里知道这些事儿啊。
立刻上书给朝廷,废除了五十岁必须死的旨意。
从此老人们才能安享晚年,把自己的那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传承下去。
要么有一句话叫承上启下,可见,老年人就是这承上,负责把一些传承教给你们。
你们可别小看了老年人的经验和教训,这都是宝藏啊。
你们但凡学得几成,那都受益终身。
当然,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优势,敢想,敢闯,敢冲,有着老年人没有的朝气。
这是你们的优点,你们更是三不留派未来的希望。
所以,我希望,长老们做好传承,年轻人们接过他们的班,能够一起把三不留派的精神,扬光大下去。
当然,你们出外头行走,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三不留派里面的人,都是鸡鸣狗盗、沽名钓誉之徒;
也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三不留派的人,都是侠肝义胆、赤诚忠义之人。
这些你们都不要信,得靠你们自己体会,自己去重新认识我们三不留派,到底这个门派,是一个怎样的门派。
你们将来,究竟要把三不留派,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门派。
这个,靠你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探讨,去重新定义祂。
就像小马过河那个故事讲的,说从前有一匹小马想过河。
于是它问河边的老牛,说这河深不深啊,我能不能过去?
老牛说河水不深,刚到小腿。
可旁边的小松鼠却告诉它,你可不要过去呀,河水很深,会淹死的。
小马没了主意,跑回家问妈妈。
它妈妈说,孩子,你自己不亲自试试,光听旁人说,怎么能知道河水深浅呢。
于是小马跑到河边,结果,河水既没有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没像松鼠说的那么深。
所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凡事,你们都要勇于尝试,勇于大胆的去实践。
从实践里出真知。
老辈人讲的话也要一分为二的听,不可全信,更不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