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长途跋涉(2 / 2)
。
等着那个女人扫完,刘伟正才又安心的坐下。
环顾四周,候车厅就是个大棚一样的房子,光线昏暗,屋顶几盏老式白炽灯着晕黄的光。
候车厅还是比较宽敞的,中间有几根水泥立柱,四围的墙上刷着一人高的绿漆。
墙角还有不少农民,坐在随身携带的行李上,抽着乡下常见的老式旱烟。
除此之外,到处是脚步匆匆的行人,扛着行李,穿梭往来。
等了不大一会儿,广播开始排队检票,人倒是不少,刘伟正拿出早已打好的车票,非常窄小的一张硬纸片递给了检票员。
啪的一声,检票员用手里的工具在车票的侧面打下个缺口,这是进站的标记。
这种检票方式已经几十年没见了,几乎已经在记忆中淡忘了,让刘伟正一阵新奇。
火车站台真的是站台,连个顶棚都没有,一群人只好顶着风雪陆续上车。
火车则是已然在大家记忆中淡忘的绿皮车,到京城八百多公里的路程要跑几十个小时,想着还有那么长时间需要熬着,刘伟正是咬着牙上了车。
车厢里有些拥挤,刘伟正的座位又在中间,他只好把所有行李举过头顶,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等到挪到中间,才现走错了方向,到了隔壁车厢。
刘伟正一阵郁闷,心中暗暗骂道:
这他娘的,也不标清楚,
没有办法,只能掉头又往回走。
再次经过一段远征,好不容易终于摸到了自己的位置,结果被一个小年轻给占上了,直接拿出车票,在那人眼前晃了晃。
那个时候,人倒是老实,没有啥胡搅蛮缠的,小青年立马就站了起来让开了。
不管年轻人一脸的不情愿,刘伟正一屁股坐下,靠在椅背上,舒舒服服的喘了口气。
火车没空调,车厢空气也流通差,烟味脚臭味,那个酸爽是无法形容,就要靠窗口这点风了。
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到了就好了。
刘伟正倒是迷迷糊糊的想睡会,奈何太吵,过道里有蹲地下打牌的,有座位上砌墙码长城的,一会扣二饼,一会幺鸡,一会叫胡的,小孩子不时还会练练嗓子。
胡乱瞅了瞅四周,斜对面靠窗坐着的一位男子吸引了他的注意,满脸的胡子,瞧不出年纪,就着花生米,一言不的喝着低档白酒,眼睛满是红红的血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