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二章 畸形的东瀛(2 / 2)

加入书签

价格来吸引消费者的阶段。

更多的高端制造产品中,东瀛已经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了,东瀛的产业并不齐全,仅是在少部分的零部件具备优势。

脱离了米国爸爸之后,东瀛残缺的工业连供应本土所需的产品都不足,这也是米国拿捏东瀛的关键之处。

转移了大量产能给东瀛之后,也刻意的造成东瀛的产业链不齐全,东瀛向全球出售很多的核心零部件之后,但却不能单独的制造任何一种复杂的工业品——这就是典心的殖民经济!

在大殖民时代,宗主国给殖民地规划的产业展路线都是非常单调的。

某一块殖民地只准从事农业、采矿业,打压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展。

或者是,纺织业有巨大优势,但是没有钢铁、机器等等产业。

从事农业的殖民地也是刻意制造畸形,比如,某个农业殖民地种植甘蔗、烟草、棉花为主,粮食却是严重不足。

其他的农业殖民地,又是种植粮食,但其他部分又不足。

这样一来,各大殖民地就因为经济畸形,需要接受宗主国的协调,才能互补。

这种旧时代的殖民经济体系,到了现代实行国际分工之后,搞的却是比较以前要隐蔽的多了。

比如,东瀛这样的国家,之所以任由米国摆布,除了军事政治等等因素之外,经济方面因素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东瀛产业的展是米国扶持的。

并且,是完全按照殖民经济的模式规划的,这种模式使得东瀛具备了一些优势产业,却又不足以完全自给自足,各大产业链,多少都存在一些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

很多东瀛即使有能力自主展的产业,也由于米国插手阻碍,而做不成。

比如,东瀛明明能够在存储器和其他的半导体产业,打的米国同行那叫一个溃不成军。

但是对于更关键的电脑的操作系统、cpu,却根本不谈什么国产,而是完全依附于米国,唯米国的技术标准为主。

这并不是东瀛短视,不知道自主技术的关键,问题是,刀子定在喉咙上,不能去进一步升级产业,所以,东瀛才错过了很多关键的技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