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王曾其人(2 / 3)

加入书签

被划为党羽,同遭贬黜。

但事实恰好相反,王曾不仅没有被贬,甚至还好好的坐在参知政事的位置上。

之所以会如此,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王曾此人,是个主见极强的人,他虽然和寇准交好,但是,却并不依附于寇准。

当初,赵恒用寇准制衡刘娥和丁谓,双方斗的如火如荼,王曾却屡屡和寇准站在对立面上。

打从很早的时候,他就规劝过寇准,觉得两宫俱为一体,皇后太子当相亲。

可寇准听不进去,执意要和刘娥为敌。

这种状况下,如果换了别的官员,要么压住心中疑虑,继续帮助寇准,要么就闭口不言,冷眼旁观。

但是,王曾却并没有这么做,他毅然选择了投向刘娥的阵营。

当然,说是投靠也不准确,因为刘娥在朝中的主要势力是丁谓一党。

王曾和丁谓的关系算不上差,但也算不上好。

在许多事情的政见上,二人都有分歧。

尽管王曾审时度势之后,往往会听从丁谓的意见,但是严格来说,他们的关系也只能算是表面上客客气气而已。

真正和王曾有所牵连的,是枢密副使钱惟演。

他们二人是姻亲关系,与此同时,钱惟演还是刘娥之‘兄’刘美的姻亲。

有这层关系的加持,王曾一方面竭力替刘娥争取了很多朝中摇摆不定的官员。

另一方面,则通过钱惟演不断向刘娥进谏,帮助她调和与赵祯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母后垂帘,太子听政这个模式,最初就是王曾在赵恒病重的时候,给刘娥出的主意。

他的这一系列举动,成功的获得了刘娥的好感,让他避免了被寇准一案所牵连。

可以说,在如今的中书七位宰执当中,赵祯唯一看得上的,就是王曾了。

有主见,有决断,敢说话且懂变通,不迂腐……这一切都符合一个政治家该有的素养。

当然,他也不是没有缺点。

有些时候,王曾对局势有着过于清晰的判断和认知,便让他少了几分坚毅的勇气去坚持自己的原则。

便如现在,丁谓对寇准的屡屡打压,显然是不合法度且没有道理的。

但是,他背后有刘娥撑腰,自己又是中书门下的首相,权势极重。

再加上,刘娥厌恶寇准,这是朝中众臣都心知肚明的事。

这种状况之下,王曾到底敢不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可就着实要打个问号了。

从王曾此刻紧紧皱起的眉头,其实也可以看得出来,他此刻心中纠结之意。

不过,感受到四周投来的目光,王曾心里也清楚,他没有时间可以犹豫了。

于是,轻轻的吐了一口气,他上前一步,开口道。

“回禀太后,官家,周怀政谋逆,其罪当诛,寇准与其相交,亦当并加贬黜,然诏书数下,恐令百官内外惑朝廷心思未定,故臣以为,的确应当再加斟酌。”

殿中再次安静了下来。

不过和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即便是坐在帘后,赵祯也能感受到弥漫而来的压抑之感。

王曾的这番话,先肯定了寇准的罪行,再借朝廷威信的旗号,委婉的提出不应该屡加贬黜。

应该说,已经算是足够照顾丁谓的面子了,但是,仍旧第一时间引起了丁谓的敌意。

只见他眼神微眯,泛起一丝冷意,道。

“早听说王参政和寇准早有旧交,却原来,传言不虚啊!”

这话说的阴阳怪气,就差直接了当的说,你王曾莫非和寇准也是同党不成?

于是,殿中的气氛变得越发的凝滞起来,要知道,这个指控的程度可谓是极重的。

如今的朝堂之上,但凡是和寇准被划为一党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