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李牧最终还是选择了有限度的出手。
一面加大移民力度,一面尽可能多的向北方输粮,就是他为这个古老帝国做出的最大贡献。
更进一步的话,那只能想想。
在王朝末期进行改革,无疑是老寿星上吊。
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难。
在打击文官集团的时候,勋贵集团是一把好刀。
一旦改革触及到了自身利益,情况瞬间就会逆转。
倘若改革不触及勋贵的利益,进行一场不完善的政治改革,那就是扶持一个政治团体取代另一个政治团体。
等到勋贵集团完全掌握大权之后,说不定做的比文官们还过分。
一个从上到下,都已经腐朽的帝国,不是简单的内部改良就能够挽救。
即便真要不顾后果的推动,那也得有皇帝的全力支持,才有一丢丢成功的可能。
可惜天不佑大虞,雄才伟略的君主没有遇到,瞎折腾的皇帝倒是赶上了。
本来还能延续数十年的国运,硬是在短短数年之内耗尽。
若非永宁十年的那场政变,大虞朝估摸着早被折腾没啦。
接管大权的内阁,责任心是肯定有的,但架不住历史包袱太重。
一心只想着维持现状,盼着熬过了这轮天灾,局势就会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