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上进的高中(1 / 3)

加入书签

1983年夏,忐忑的我终于接到去15里外的高中体检的通知。

这所高中1946年建校,还是有点历史的。

据说学校的梁校长曾是一位地下共产党员。

妈妈午饭都没有来得及吃,提上两把面条就送我去学校。

走了10来里路,爬完一个又长又陡的山坡,远远的看见一条公路。

妈妈说:“下完坡,沿着这条公路走,不要走岔路,就可以走到校门口了。”

“嗯,到了学校,要是找到哥哥就对了。”

我说。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一个人出这么远的门,心理很是没底。

我提着面一边走,一边回头看妈妈。

妈妈坐在山口,远远的望着直到我消失在她的视线里。

后来我才知道,妈妈又累又饿疲倦的回到家时已是5点左右。

每到一个岔路口,我都停下来问问路人,害怕自己走错了。

下午4点左右,终于到了学校,找到了两周回家一次住校读书的哥哥。

这晚哥哥用室友的煤油炉煮的面条真的是好香好香。

第二天,体检加面试。

梁校长亲自接见了我。

“你这么小,读高中能行吗?我们学校的一个学生,跟你差不多,每天还没有下课,乒乓球拍就搓的‘嚓嚓’响,半只脚都伸出教室了。”

“这个娃儿不会,他还是很听话的。”

我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回答道。

1983年8月31日我拿着久违的高中录取通知书,与背着两人两周的大米的哥哥一起来到学校报到。

学校门口的墙上张贴着入学新生的名单。

我找了好半天,终于在成绩排名190位倒数第11位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全年级200个学生,有初中同学10余人。

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第二届三年制学生。

寝室是教室改的,好大一间,上下铺,住好几十人。

“再也不用打地铺了。”

只是厕所较远,晚上胆小的都不敢去,为此寝室前面的水沟功能也增加了一项。

开水是收费的。

采取井水是我们的必修课。

学校有一个大操场,操场旁边有一大片各班负责种收的土地。

每天早上6:30,14个班级(含文理科补习班各一个)准时到操场列队,然后跟着老师的哨声,踏着“左、右、左”

的节拍,喊着“1、2、1”

的口号,围着操场跑的虎虎生风。

每次跑步结束,总有学生沿着操场寻找自己跑掉的不太合脚的鞋子。

这个操场也是爱好武术的同学的乐土,每天晚自习前,看他们拉开架势,一个鲤鱼打挺,打上一套拳术,舞动几下大刀,觉得很是好玩。

这个操场更是体育特长生掷铁饼、掷铅球、掷标枪、跳远、打篮球的舞台。

学校按照英语成绩高低分为1--4班,托英语的福,我分到了1年级3班。

进校不久,学校进行了入学考试,再次分班,我跃升到了2班。

很快半期考试结束了,回到家里,享受着两周回一次家的美味。

爸爸看我心情不错,说这次肯定考的不错吧,我笑而不答。

成绩出来了,总成绩全班倒数20多名。

“余兵,35分。

站起来我看看。”

教历史的梁校长念道。

我满脸通红的站了起来。

面试时梁校长的话语瞬间又回响在我耳边。

周六下午,又是回家拿粮食的日子。

我跑到哥哥教室,吞吞吐吐的说:“哥,我不回去了。”

哥觉得奇怪,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