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邢赵地连陷三州,魏州城道毅殉节(1 / 2)
当昆弥使者还在长安太常寺,伴着编钟雅乐习练《秦王破阵乐》时,三千里外的河北大地已燃起比秋日燎原更烈的烽火。武德四年十月,洺州城头(今河北永年东南)的残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刘黑闼立于昔日窦建德登基的祭坛旧址,将血酒缓缓洒入黄土。
“夏王英灵在上,”他拔出腰间弯刀,刀锋映出身后密密麻麻的枪戟,“今日我等便为河北子弟讨个公道!”
坛下顿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那些隐忍数月的窦夏旧部、被均田令触犯利益的豪强、还有遭唐吏欺压的流民,此刻竟汇聚成五万大军。半年前,他还是被李世民犁庭扫穴,仅率二百残骑仓皇北逃的败军之将;谁能料想,这位年近五旬的宿将,竟能如燎原之火般卷土重来。短短六十余日,他不仅光复了窦建德的全部故土,更以迅雷之势,将河南、山东的数十州县尽数席卷,其兵锋所至,如熔岩奔腾,令唐廷为之震动。
十二月十六,凛冬的寒风卷过邢州城头(今河北邢台),城墙上的唐朝守军望着北方升起的滚滚烟尘,手脚比结冰的垛口还要冰冷。
"总管!刘黑闼的前锋已到百里外的内丘!"探马滚鞍下马时,连嘴唇都在发抖,"沿途州县...皆望风而降!"
邢州总管是一位五十余岁的老将,听闻战报,在暖阁中不停地来回踱步,炭火映着他阴晴不定的脸颊。
一旁长史捧着舆图急道:"城中尚有三千守军,或可..."
"或可什么?"总管猛地推开窗,指着城外四散逃难的百姓,"黎州总管李世积的五万精兵尚且溃败,我们这点人马够刘黑闼塞牙缝吗?"他忽然压低声线,"昨夜收到的密报,相州房晃全家...一个活口都没留下。"
当夜子时,总管府后门悄然驶出十余辆马车。次日黎明,守城士卒发现将领们早已不见踪影,顿时炸营四散。城门大开时,几个老卒跪在街心痛哭:"连箭都没放一支就逃了,这算什么王师!"
同一天,赵州(今河北赵县)的陷落更是仓皇。这个地处河北平原腹地的州郡,连像样的城墙都未来得及修缮。守城的唐朝刺史在接到邢州失守的急报后,竟在堂前跌碎了茶盏。
"大人,是否召集乡勇?"主簿话音未落,城外已传来突厥骑兵特有的号角声。
"来不及了!"刺史扯下官印塞进行囊,"快去马厩!"
说罢竟从后墙狗洞钻出,官靴都跑丢了一只。面对来攻的刘黑闼军队,城中顿时大乱。库吏们争抢着账册银钱,囚犯破狱而出,地痞趁机纵火。当刘黑闼的先锋骑兵冲入城门时,只见满街狼藉,州衙的案几上还摊着未写完的告急文书。
"这就是大唐的河北官场?"刘黑闼踏进刺史府时,踢翻了滚落在地的官帽。
"传令三军,不得扰民。"他望着南方冷笑,"让李世民看看,他倚重的都是些什么货色!"
两日后,败报传到正在东征途中的李世民手中。年轻的秦王默然良久,对身旁的房玄龄叹道:"河北民心至此,非战之罪啊。"
而在长安两仪殿,李渊怒掷军报:"传旨!弃城者皆斩!"
十二月十七,寒雾弥漫的清晨,魏州城外乌压压站满了来攻的刘黑闼大军。与望风而逃的邢州、赵州不同,魏州总管潘道毅选择了坚守。魏州(治所在贵乡县,今河北大名东北)是河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作为魏州总管,潘道毅肩负着守卫此地的重任。
当日,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将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如林的旌旗,对左右言道:“邢赵可以逃,魏州不可退。此地控扼永济渠,若失,叛军兵锋可直指河南腹地。”
不多时,刘黑闼的劝降使者立在城下,高声道:“潘将军!唐室待河北如仇寇,何不共举义旗?”
潘道毅挽弓搭箭,一箭射断来使旗杆:“回去告诉刘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