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天策上将,暗中风云(二合一求月(1 / 4)
历史果然仍是发生了变化,李世民饶恕了单雄信。
这也能够说明李世民的变化。
他原本的性格便是十分的听劝,如今在拥有了更为坚定的目标之后,这种性格同样也是被无限的放大。
对于李世民的宽容...
###深入探索:时空节点的奥秘
林浩然和林若雪在实验室中的研究并未因初步成功而停滞。相反,他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天机盘”的潜力。林若雪发现,“天机盘”上的符文不仅能够调控时空节点,还似乎与某种未知的宇宙规律相联系。这些符文排列方式复杂且精密,仿佛是整个宇宙运行规则的一种投影。
林浩然带领团队进一步完善了模拟系统。新的版本不仅可以三维可视化“天机盘”的能量场,还能预测节点的稳定性以及可能引发的空间效应。在一次实验中,他们意外触发了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微型时空节点,并成功记录了其形成与消散的全过程。这一突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团队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如何精确控制节点的能量输出?如何避免节点之间的相互干扰?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攻克。为了应对这些难题,林浩然提议将跨时空联盟的力量最大化利用。
###跨时空联盟的新突破
跨时空联盟的规模不断扩大,成员间的协作也愈发紧密。李淳风提出了关于地球磁场变化对时空节点影响的假设,并通过观测磁暴现象验证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地球磁场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某些区域出现潜在的时空节点,而这些节点往往隐藏在看似普通的自然现象背后。
沈括则贡献了他在北宋时期的地理测绘经验,帮助团队更准确地定位节点位置。他指出,许多古代文明都曾试图记录类似的现象,但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未能深入探究。郑和带来了航海领域的知识,特别强调海洋深处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节点。徐寿则专注于机械设计,尝试制造一种可以稳定维持节点的小型装置。
这些历史人物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团队的研究视角。他们不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还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例如,李淳风提出了一种基于天文观测的节点预测方法,而沈括则开发了一套结合地质数据的节点定位系统。这些成果使得团队能够更快、更精准地找到潜在节点。
###实验室的再次突破
某天深夜,林若雪再次留在实验室进行解码工作。这次,她尝试用不同的语言结构与“天机盘”沟通。令她惊讶的是,“天机盘”竟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回应了她。屏幕上出现了几行古老的文字,内容模糊却充满深意。经过语言学小组的努力,他们终于翻译出了部分信息:“时间长河的流动并非线性,而是交织成网。”
这句话让团队意识到,时空节点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复杂的关联网络。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