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苻融问计(1 / 2)

加入书签

前秦阳平郡公苻融,字博休,宣昭帝苻坚之弟。

王猛:“伏见阳平公融,明德懿亲。

光禄西河任群,忠贞淑慎。

处士朱肜,博识聪辨。

并宜左右弥纶,晖赞九棘。

少而岐嶷夙成,魁伟美姿度。

且文武双绝,善骑射击刺,百夫之敌也。

未弱冠便有台辅之望,长而令誉弥高,为朝野所属。

——《晋书》。

……

阳平公府:

苻融在书房静坐了许久,一个时辰前他送走了权翼,事情到了如此地步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他再犹豫,内心有一个不确定的答案。

“玄伯和仲永到了吗?”

苻融轻声询问,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

“公爷,去请了,应该在路上了。”

不久,一位身着华丽衣裳的男子步入府邸,他步伐稳健,神色从容。

“阳平公相召,我怎敢不来?”

他声音清朗,带着一丝笑意。

“你这个太子舍人也是大忙人呐!”

男子拱手道:“正要与阳平公分说,昨日家中来信,家母身体不虞,我正想着辞官归家侍奉家母于榻前。”

苻融闻言,神色微变,但随即恢复常态,他深知崔玄伯的孝心,却也明白此刻的局势紧迫。

“玄伯,你的孝心我自然理解,也定会成全。

我定向陛下上书,只是今日却有一桩要事需你崔玄伯助我一谋。”

崔玄伯正是崔宏,出身关东名门士族清河崔氏,三国时期曹魏司空崔林的六世孙。

其祖父崔悦、父亲崔潜,分别仕于后赵、前燕,都以才学而着称。

崔宏从小就才智过人,被称为冀州神童。

前秦阳平公苻融任冀州牧时,虚心向崔宏请教,对其十分尊敬,并任命他为阳平国侍郎兼冀州从事,对外总理日常事务,入内被视为宾客密友。

继仕后燕慕容垂,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

后为北魏道武帝求得,获授黄门侍郎,与张衮执掌机要,草创北魏典章。

皇始三年(398年),议改国号为魏,为道武帝采纳。

改任吏部尚书,总裁律令、朝仪、官制,又通制三十六曹,权倾一时。

北魏明元帝即位,奉诏与穆观查处不法官吏,又与长孙嵩疏决刑狱,为“八公”

之一。

曾建议明元帝起用寿光侯叔孙建,讨平并州羯胡。

升任天部大人,累封白马公。

泰常三年(418年),崔宏病逝,获赠司空,谥号文贞。

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追录先朝功臣,以崔宏配飨太庙。

……

苻融将权翼所说之事详细告诉崔宏:“我心中难以决断,还请玄伯为我一谋。”

崔宏听完苻融的叙述,眉头紧锁,神色间透露出几分为难。

他如今想要辞官就是要远离长安这一政治中心,远离朝堂纷争。

苻融待他甚厚,面对苻融的恳求和当前的局势,他又无法轻易拒绝。

“权大人所言之事,涉及后宫与朝廷重臣,错综复杂。”

他微微一顿,似乎在思考如何措辞更为妥当:“公爷身为宗室重臣,声望日隆,若此时卷入此等纷争,恐会引来不必要的猜忌和非议。

再者,此事背后是否真有慕容家之影,尚需更多证据来支持。

公爷不妨先静观其变,暗中调查,待时机成熟再做决断。”

苻融微微颔,神色凝重地道:“玄伯的顾虑,我自然都明白,只是这的确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崔宏轻轻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涉及后宫之事,终究还是陛下说了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