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老别驾了公务真熟练(3 / 4)

加入书签

点头说道,许攸的死活他倒是不怎么担心,上次也是顺水人情随便一劝,傲不傲看他自己。

“举荐人才之事,的确有子远来要方便许多,各地太守人选,要尽早定下来。”

“清河太守我已经定为崔林了。”

“崔林?嗯,有眼光!”

许攸当即竖了个大拇指,“此人自小被族人不喜,多有奚落,但其兄崔琰不止一次夸赞过,所学极深,心思笃实,厚积薄发,可当大任。”

“河间太守,举张氏之人,大名在外不敢有违,渤海太守需文武双全,在下举荐自军中选将,既可安置兵马又能震境安民。”

“中山国相可自甄氏来选,甄氏多年享誉声明,其家主甄逸,以前便是卢植门生,做过二千石,家中入仕者也极多,不过和袁绍二子似乎有姻亲。”

徐臻微微点头,冀州之地,数郡四国,都是当年封下的封地,不过也无人再领俸禄了。

甄逸之前就做过国相,而甄氏这个名字,徐臻最熟悉的可能还不是当过二千石的甄逸,应当是嫁给了袁熙的甄宓。

还有她的四名姐姐,甄家的五姐妹不知嫁了几人,但大姐甄姜一直还没嫁出去,在中山无极县守祖宅,家中长辈还剩余几位,藏书较多为士族名流,较为显赫。

她们的父亲甄逸在数年之前已经死于流寇路途,现在还不知能否有人能担任太守一职。

但要甄氏举荐一人出来,在当地德高望重者,也并无不可。

“至于邺城,很多人都可堪当首选,想必君侯心中自有计较,冀州之内还有诸多隐士,在下当年也有查探,如今可一一为君侯去寻访。”

“好,那就拜托子远了。”

徐臻听了许攸的话,算是心满意足,冀州这一摊子政策若是可以推行出来,在日后平稳下来,农梗饱满,屯田有度,百姓安居而不再有浮动心思,自然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各种政绩。

所以他心情极好。

于是在日落之前,徐臻又安排了不少事宜后,下任离去,回中院去准备练习苗刀。

因为有【百年明吏】的特性在,作用范围内的领地,内政收益增幅都有三成的额外加持,甚至包括了产量。

体现在现实之中就是,百姓们更为爱戴,对农耕勤奋呵护,官吏清明,不会中饱私囊,而各地官吏的任用也会多以风评较好的孝廉或乡里口碑极高的士人为主。

所以徐臻不担心未来的农耕收成,可以步步为营。

数日过去,境内对袁绍的丧典基本也已经结束,无论是功还是过,也都成了史书记载的一部分,徐臻能下令让冀州收袁绍诏书,表其功绩,境内百姓自行哀思,也实属是仁至义尽。

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一件事,让很多当年冀州的旧部又重新对徐臻刮目相看,争相来投,很多曾得惠政的百姓也是看到徐臻的仁厚,才献出家中所得财物。

让治所富足。

这些,都是徐臻的魅力所换。

衙署内堂,徐臻在午间休息的时候,种了些花草在堂内,许攸欢快得的从外而来时,进了后堂就听见徐臻在哼一首节奏平缓,颇为温情的曲子,口中伴随着些许含糊不清的词。

哼得朗朗上口,闲情雅致似乎很足。

因为典韦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所以许攸也没有打断他,一直听徐臻哼完。

杨修也在旁边听得满脸带苦笑,反正听不明白。

过了会儿,徐臻浇完了水,歌声也停了,回头来一看许攸在身后,微笑点头。

“君侯,这是唱的哪一曲?”

“《父逝山下》,纪念袁熙和袁尚不领他们父亲表功的孝举。”

许攸愣了下,表情凝重的捻须思考,以往却是从来没听过这等曲子,说的是父亲逝去在某座山下,但无子掩埋的孤苦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