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在申海(2 / 5)

加入书签

申海的头号人物。

周新对张江很关心,因为大人物答应他的一系列扶持乃至具体政策的落地都会放在张江。

未来少说也得在这地方投百亿美元,周新对张江的上心程度可想而知。

今天的会客厅只有申海方面的领导和周新,因此大家聊的很直接。

“周先生,因为在华国有很多高科技园区,在1988年的时候国家批准了整个华国第一家高科技园区,这家高科技园区在燕京,也就是现在的中关村。

在1992年的时候集中批了包括张江、江城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内的26个高科技园区。

仅申海一个地方,国家在92年统一批的园区就有张江和漕河泾。

同年申海同时还批了申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区,这是全国第二个大学科技园。

申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区在93年的时候被国家批准列入国家高科技园区。

申海工业大学、申海科学技术大学、申海大学和申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在前几年已经合并成了新的申海大学,申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区因此改名叫申海大学科技园区了。

也就是说申海一共有3个高科技园区,我们的资源要往哪里倾斜,这需要时间来论证。

这三个高科技园区,也同时在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市政府层面非常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

园区之间各有优劣。

一直论证到去年的8月,我们才明确了聚焦张江的原则。

从公交线路、地铁到各类要素交易市场,从各类中介机构到各个大学分部和科研院所,这一系列全市的优势资源都需要迅速向张江集结。

由市长亲自带队担任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组长,所有部门都授权给张江,园区的事情在园区内就能解决,张江是申海‘不是特区的特区’。”

二十年后很难理解当时对于发展的急迫心理,几乎想所有事越快越好。

“我们规划这样的聚焦张江两年,两年之后看效果,我们希望各项指标能够超过张江过去开园8年的总和。”

“聚焦的目标实现以后,政府就应退后一步,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配置资源、微观激活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让企业在没有束缚也没有过多呵护的条件下,自力自强。

无论是在聚焦张江过程中,还是说聚焦张江结束后,我们都非常需要像周先生这样的企业家,对张江的支持。

这里的支持绝对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持,还包括经验、见识等方面的支持。

周先生作为硅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希望你在张江创业的过程中,以硅谷的标准来要求我们。

同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都但说无妨。”

未来周新创业就是在张江成立的新芯科技,大部分时间也在申海。

他对张江乃至申海都很了解。

张江成功吗?站在华国的视角来看,绝对成功了,在92年成立的那一批高科技园区里,张江绝对是最成功的那个。

今天一听申海乃至国家层面对张江的规划,那又没有成功。

张江在未来的成就是对不起国家对它的期望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张江离国家希望它对标硅谷的期望就没有达到。

硅谷有点远,拿新竹和张江做对比更实际。

在二十年后,新竹园区比张江科学城的产值低得多,张江的全年收入在12万亿rb左右,新竹只有4千亿rb左右。

但是张江的营收来自于很多方面,集成电路的收入只有2000亿rb,而新竹几乎全是集成电路相关产业。

这还是在集成电路国产化进程的第五年。

不过周新没有太多想说的,因为在他看来,张江在高科技突破上离预期有很长的差距。

这不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