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纁色(2 / 3)

加入书签

sp;   正因为她才四五岁啊。

    若她已是及笄之年,展现出如此才能,若是一位成年公主骤然被推到储君之位,必将引来滔天非议,群起而攻之。

    可她现在只是个孩子。

    他们在看着她一点点成长,一次次带来惊喜,就像亲眼见证一块璞玉在自己手中逐渐绽放光华,也被玉的温润与风骨打动进而沉醉。

    这份养成的参与感,消解了许多因礼法而生的隔阂与抗拒。

    人们会不自觉地降低标准,用更宽容,甚至带着些许宠溺与期待的眼光看待她的每一次进步。

    若她四五岁时便能如此,那十岁时呢?

    及笄时呢?

    待到真正成年,她又将成长到何种地步?

    会不会真的能带领大宋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包拯甚至觉得,官家选择在此时将意图明朗化,正是恰到好处。趁着她年纪尚小,反对派才会因“不与稚子计较”而有所保留,

    至于艰难……这条路,艰难是必然的。

    殿下的确会很辛苦。

    但阻碍……但凡还真心忧虑社稷的臣子,看着那样一个孩子,谁能忍心因虚无缥缈的礼法二字,就断送掉大宋可能迎来的中兴之机?

    至少他包拯,做不到。

    但只有包拯一个人这样想吗?

    也不尽然。

    当殷灵毓与赵徽柔再次出现在垂拱殿,立于御座之侧时,衣服依旧不合适,但殿内已无一人出声质疑。

    二人仍旧是女童发髻,固然还有些少量披发以示幼女身份,但戴上了小梁冠,衣服亦换成了圆领袍,束了织锦带。

    殷灵毓着玄纁色,赵徽柔深青色,都以银线暗绣了翟鸟衔枝纹。

    除了这样表明公主身份的绣纹,赵徽柔的衣服已极其靠近皇子,亲王。

    而殷灵毓的衣裳更是在下摆及袖缘以金线绣了江崖海水纹。

    此为帝王,太子礼服元素,寓意江山永固,更不要提玄纁色本就是帝王与太子的礼服颜色。

    大臣们开始低头整理笏板,仿佛那上面突然开出了一朵花,或者捻着胡须,目光放空,更有人面沉如水,眼神平视前方,仿佛两位殿下穿的是再寻常不过的衣裳。

    于是,诡异的默契再次达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