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没人替我们说话,所以我们自己说(3 / 4)

加入书签

就是那滴墨水。让它被曲解,被利用,被藏进各种意想不到的伪装里……只要它还能流传下去,就比在阳光下被瞬间蒸发要好。”

记忆的存活,则需要更古老的方式。

叶小棠坐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里,面前摊开着她的笔记本。

上面,刚刚用钢笔写下了一行字:“记忆不是证据——是血脉的回声。”

这个结论,来自于一个五岁孩子无心的话语。

她委托一位相熟的退休老教师,在当地的小学里发起了一个“名字接龙”的游戏。

规则很简单:孩子们轮流说出一个自己知道的,“被大人忘记了”或者“不常被提起”的人的名字。

可以是你太爷爷的名字,可以是一个搬走了的邻居,也可以是故事里的人物。

如果谁接不上,就要讲一个关于“记得”的故事。

游戏的前两天,孩子们说出的都是些童言无忌的答案。

直到第三天下午,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在所有人都卡壳的时候,怯生生地举起了手。

“老师,我……我想不起来名字了,但我奶奶说过一个事。”

老教师鼓励地看着他:“没关系,你说说看。”

“我奶奶以前也在清源研究所工作,是很久很久以前了。她说,她有个同事,姓林,叫林什么她也忘了。那个林叔叔,人怪怪的,不喜欢说话,但总哼一首跑调的歌。后来,那个叔叔就再也没来上过班了。奶奶说,大人们都不许再提他。”

叶小棠在旁听席上,握着笔的手微微一颤。

那张从老档案里找到的、唯一幸存的照片残片上,那个模糊的工牌,开头的正是一个“林”字。

这不是证据。

一个孩子的转述,一个老人的模糊回忆,在法庭上毫无意义。

但叶小棠明白,这比任何证据都更重要。

它证明了,“清源七人”并没有被彻底抹去。

他们的痕迹,像渗透进墙壁的水渍,像空气中消散不去的余音,依然存在于某些人的血脉和记忆深处。

他们不是一串冰冷的代号,他们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会哼着跑调歌曲的、怪怪的林叔叔。

她需要的,就是找到更多这样的“回声”,让它们汇聚成足以撼动沉默的交响。

所有的回声,最终都汇入了同一个数字化的海洋,被苏明玥的指尖捕获。

她戴着耳机,正在监听那个被伪装成《雨声白噪音·深度放松》的音频。

在平台的助眠分类榜单上,它的排名正以一种诡异的速度攀升。

底下的评论区,早已脱离了“助眠”的范畴。

“听着窗外的雨声,听着里面的雨声,结果眼泪流成了河。”

“这根本不是白噪音,这是我压在心底十几年的噩梦。”

“一开始以为是引导语,听到那句‘他们给我打针,让我忘记我妹妹哭的样子’,我直接从床上坐了起来,浑身发冷。”

“审核员是睡着了吗?这东西怎么会被推到治愈榜上的?虽然……确实有种被治愈的感觉,一种‘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的治愈。”

苏明玥看着那条被标记为“情绪过载”而得到算法推荐的评论,脸上露出一丝冷笑。

是的,系统无法理解真正的情感,它只能识别数据的“过载”。

而绝望,恰恰是这个时代最“过载”的数据之一。

系统本想扑灭它,却反而为它浇上了油。

就在这时,电脑右下角,一个加密通讯软件的图标闪烁起来。

她迅速切换界面,熟练地输入一长串复杂的密钥。

邮件来自一个陌生的地址,IP定位在西南某县。

发件人自称是一名中学心理老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