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别等我说完(2 / 4)
波:“声援只会把她推到风口浪尖,成为别人博取流量的工具。她需要的不是呐喊,是体温。”
他没有组织任何形式的“官方”声援。
第二天,信访局门前,老槐树下,多了一个安静的身影。
一个法学系的女生,她不举牌,不喊口号,只是在母亲身旁不远处坐下,从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民法典》,和一杯用保温杯装着的热茶。
第二天,换了另一个女生,带去的是一本诗集和一小袋橘子。
第三天,又换了一个。
她们轮流前往,像三颗沉默的卫星,围绕着那颗悲伤的行星,构建起一个无形的、充满韧性的引力场。
她们的存在,让那些试图用镜头消费悲情的鬣狗们无从下口,也让官方的监视变得索然无味。
第三天傍晚,林景深收到了一张照片,是其中一个女生发来的日记片段:“她今天走的时候,摸了摸我的手,很轻,像是在摸她儿子的头。她的手很凉。”
林景深将这张照片打印出来,放进一个崭新的牛皮纸档案袋里,袋子侧面的标签上,他用钢笔写下工整的几个字:“基层司法观察站”。
而后,在档案袋的封面上,郑重地写下标题:
“非正式证言·001”。
几乎在同一时间,县信访局的值班室内,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在当天的值班记录本上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添上了一行字:“当日来访记录补充:来访者人数:4,来访诉求:未知,具体行为:静坐。”
他不知道,这四个看似无关的人,已经构成了一个无法被现有流程定义的“案件”。
“顾教授,经过我们编委会最终讨论,决定将教材中关于‘认知波动模型’的案例,替换为更具指导意义的‘积极心理干预典范’案例。”
顾承宇坐在冰冷的会议室里,主编的话像是一颗被抛光过的石子,圆滑,却毫无温度。
他一手创立的,用以解释个体在极端压力下心理崩溃过程的“认知波动模型”,其核心案例正是小舟。
现在,他们要用一个粉饰太平的“典范”,来掩盖那个血淋淋的真相。
满座皆是业内权威,他们或点头,或垂眸,无人提出异议。
沉默,是学术圈最坚固的墙。
顾承宇自始至终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直到主编宣布会议结束,他才缓缓站起身,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我没有异议。”他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但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主编身上:“把‘典范’这个词,换成‘争议’。”
全场死寂。连空调的嗡嗡声都仿佛被掐断了。
主编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顾教授,您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很简单。”顾承宇推开椅子,从容不迫地走向门口,“我们的学生需要的不是一个被精心包装的标准答案,而是面对复杂现实时,敢于提问的勇气。告诉他们这里有争议,远比喂给他们一个虚假的典范更有价值。”
说完,他推门而出,将一室的错愕与难堪关在身后。
刚走到电梯口,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追了上来。
是一个年轻的编审,脸上还带着未褪去的激动和紧张。
“顾教授!”他气喘吁吁地拦住他,“我……我们能不能……在那个案例旁边,留一个脚注?”
顾承宇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那是未被体制完全磨灭的火种。
他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
城市的另一端,叶小棠的指尖在代码的海洋里飞舞。
她将“睡前故事”的音频,通过新的渠道,投放到了更多的亲子平台和有声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