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缺了至少一半的不明物体,到底该怎么修?(7 / 8)

加入书签

; “希望是家书!”

    “如果是家书就最好了!”

    “封赏的文书也行啊!”

    学生们小声议论着,趴在坑边,双手把盒子捧出墓穴。于教授一眨不眨地盯着他们,不断指挥:

    “动作轻一点!稳一点!不要开盖子!不要在这里开盖子——哎——”

    考古队的成员,哪怕是学生,也拥有丰富的经验,当然不会在这时候手贱。

    奈何在墓穴里埋了一千多年的盒子,本来就不怎么牢固,稍微一捧,盒盖就自己应手而起,把盒底落在下方:

    一块发黄发脆的丝帛,和上面浓墨写成的文字,就这样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今岁河湟粟熟……乃知儿部移防于阗……三郎去时方四岁,今已能挽五斗弓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于长年累月,驻守于阗的战士们来说,烽火又何止三月?

    而这跨越千里沙洲,才来到手中的家书,又怎能不被战士如性命一般珍藏?

    沈乐似乎能跨越千年,看见这个战士把珍贵的家书放在盒子里,压在枕下。

    只有最艰苦、最寂寞的时候,才会在大漠冷月之下,映着篝火看了又看……

    每看一遍,戍守边疆的心,就坚定一点:

    熬下去,熬下去!熬到换防,熬到归乡——要光宗耀祖,要出人头地,最起码,不能给家里丢脸!

    他一直在这里熬到了战死。

    他再也没有归乡。

    “真可惜……”

    沈乐闭上眼睛,展开精神力,轻巧地在这块丝帛上拂过。

    丝帛上的气息淡到几乎没有,和头盔上,和他在这里挖出的金属片上,气息完全不同,也完全不能互相应和;

    也就是说,这丝帛的主人,和头盔的主人,并不是一个人,丝帛的主人,也并没能够留下灵性的痕迹。

    这也是正常的,千百年来,无数人来了又去,能够凝聚出灵性残痕的人少之又少,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有一点点万分之一的幸运……

    他在这片烽燧转来转去。时不时地闭上眼睛,感受大地给予他的反馈。

    这片地方,留下的痕迹并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光墓穴就有几十个,密密麻麻,连成一片;

    按照考古队的工作效率,十天半个月是干不完的,甚至两个月时间,也只能大致判定文物区域,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