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我还没动手呢,你们把我往哪儿拽啊?(1 / 5)

加入书签

    沈乐讪讪地,有点不好意思地,厚着脸皮笑。

    他也不想让老师血压升高的——特别是这位老师年过五旬,看着十分,嗯,壮硕,腰臀比绝对过了0.9,甚至可能过了1.0——

    也就是说,结合他的年龄,性别,体型,他很大概率有高血压,高血脂,很大概率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万一气过头了,嘎巴一声倒了,沈乐固然可以无限刷治疗术,但是治疗术能不能通开脑梗,他真的没有把握……

    “哎,李教授,您消消气,消消气——反正这东西也不适合放进博物馆去,我的目的是尽量把它修完整,不是尽量把它修得符合展陈标准。

    您就帮我把个关,给它添点儿陶土什么的,回炉重烧,能把它的裂缝糊上吗?”

    李教授慢慢放松了心情,狠狠瞪了沈乐一眼。算了,他想,私人修复,和博物馆专业修复,本来就不是一个领域:

    博物馆展陈方向的专业修复,讲究的是可逆性,以及尽量保留它的原始痕迹。

    所以,博物馆里的那些瓷器、陶器,能明明白白地看见用石膏补过的白地,甚至能看见碎片当中的裂纹;

    而私人修复,讲究的是好看。要么天衣无缝,一眼看上去没有任何缺损,完全像是新的一样;

    要么做出花头,把修复的痕迹,整成艺术的痕迹。比如锔瓷的锔钉,做成花朵、荷叶、鲤鱼之类;

    比如金缮用的金漆,在瓷器上勾勒出枝枝蔓蔓,花花朵朵,盘旋缠绕整件瓷器。

    当然,“新烧一块瓷片,然后拼接在待修复瓷器的缺损部分,让它看上去更加完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

    问题是,要加多少陶土或者瓷粉,才能让在海底浸泡了很久的,被盐分腐蚀到疏松多孔的陶器,变回坚硬结实,这是一个专业问题。

    而且,并不是博物馆专业修复方向的问题,所以,李教授并不知道答案,他也没有研究过——

    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经费,去研究这种发不了论文的题目……

    “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实际上,你得自己去试试看。”他字斟句酌地给沈乐提建议:

    “当然,最好是做一些实验,多烧几炉,大概就能有手感了?——你会烧陶的吧?”

    烧陶不会,只会烧瓷。沈乐骄傲挺胸,下一刻,又飞快塌了下来:

    “那,我去看看,哪里有海捞陶器可以扫货,我弄一批做实验。到时候,实验方案什么的,还要请您帮忙把把关?”

    李教授挥手赶他走人。实验方案找他有什么用,你去景德镇找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