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元青花的历史(1 / 2)

加入书签

当刘祥瑞走下拍卖台,杜新伟则是来到了拍卖台跟前,他靠近元青花瓷碗看了一下,这才开始点评起来。

“刚才两位鉴宝专家已经详细介绍了元青花瓷碗的具体情况以及元青花的价值,现在我要说的是青花瓷与元青花瓷,主要说的还是元青花的工艺及其展历史。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也就是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

在元代,也就是公元1278年,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官府用瓷的‘浮梁瓷局’,使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得以向景德镇集中;而高岭土的现和使用,改变了过去的一元配方,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成为景德镇瓷业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元代的统治者为蒙古人,蒙古属于游牧民族,当时蒙古的皇室贵族喜欢瓷器作为生活用具,于是青花瓷罐广泛用在蒙古贵族的生活中。

元代疆域十分辽阔,兵不戍边,是中国古代史上对外关系更为主动的广泛时期,同时也是华夏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时期。

唐诗宋词在元代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这时候又有了元曲,华夏的文明就有了新的展。

元代绘画抽象简阔,且气势恢宏,草木灵动,至今仍然是华夏绘画中的主流风格。

当绘画用于瓷具上以后,一下子被世人所喜欢,于是唐三彩与元青花就成了当时社会中重要的社会用品。

在宋朝时期,钧瓷由宫廷走向社会,慢慢普及到了人工作坊;在元代时期,特别是江西景德镇与永和镇制瓷业更加繁荣,风格更加开放。

这时期的瓷器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也是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

元青花的绘画,一般采用剪纸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图,在瓷胎上填色而成。

元青花的蕉叶纹画法,讲究用粗线描绘蕉叶边线,再用细线描绘叶脉。

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

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与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

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

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

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另外元青花绘画,一般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

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在缠枝莲纹,其叶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元青花的龙纹,一般是龙身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体态轻盈。

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

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

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

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

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罕见。

一般元青花的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而明清的青花瓷器,其莲瓣纹边饰一般均呈并拢型。

元青花的花卉纹饰,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

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

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