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6章 忠奸如何论是非(八)(1 / 2)
朱载坖对朱翊釴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大明之前,有些朝代的疆域远远比如今的大明大,但是最终却没有能够守住,这是什么原因呢?对于朱载坖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也进行了研究,不少人得出的结论是所谓的山海之限,其实就是华夏居中,四夷在边的另外一种说法罢了。
不过朱翊釴在思考了之后,认为也有这些王朝在具体的措施采取上的决策失误有关,朱翊釴说道:“父皇,天生四夷,道在并育。姬姓日,异姓月,气判阴阳;中国内,夷狄外,象分昴毕。此盛则彼弱,彼王则此衰。而诸夷种类之中,又迭乘兴废之运。有以力服者矣,未有全夷其类者也;有以德绥者矣,未有尽臣其人者也。秦筑长城,南有监禄之败;汉平诸国,北偾贰师之军。读史见唐之武功震铄今古,逮其后也,乱又甚焉。呜乎!是所谓怙一时之威,而骜万世之患者矣。”
对于朱翊釴的这个看法,朱载坖认为也是有些道理的,对于大明来说,确实是反思对于这些蛮夷的处理方式,不管是用兵还是怀柔,都要谨慎决策,不能够随意施行,这点朱载坖也是同意的,不过朱载坖认为,抛开这些事情,对于边疆地区的经略,很多时候还是要看投入和回报的。
就比如说开疆拓土最厉害的汉唐两朝,为什么被认为虚耗国力,很多时候甚至对于汉武帝持负面的看法,就是因为中原王朝的开疆拓土很多时候都是投入远远大于产出的,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朝廷打下这些地方,还要能够将其予以予以治理,才能够稳固的将其守卫下来。
当然,时机也是非常之重要的,就如同唐之安西都护,当时的大唐朝廷对于安西都护是很重视的,但是当时吐蕃强大,和大唐争夺对于西域的控制,而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廷在河西、陇右征兵,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趁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终因援军断绝,补给不至,最终予以陷落。
而现在大明收复西域的时机就相对成熟,现在的乌斯藏自己内斗都打的和乌眼鸡一样,根本无暇顾及西域,而现在的西域,瓦剌虽然实力强劲,但是在西域并不是一家独大,西域还存在着其他势力,这些对于大明都是有利。同时各种非军事手段的采取也是极为重要的。
朱载坖认为,开疆拓土,必须要详细核算投入和收获,这个收获,不仅仅指经济上的,政治和国防上的利益也是非常之重要的,朱载坖很清楚,为什么在大明之前,很多朝代的开疆拓土都受到批评,因为没有算好账,还有就是所采取的手段有问题,对于可以招抚羁縻的,反而予以征讨,而对于无法招抚,应该征讨以消弭祸患的,反而予以招抚,遗祸子孙,这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开疆拓土并非坏事,大明就这么大,人口日益滋生,能够耕作的土地都已经被开垦了,那这些多出来的人丁就不是朝廷的劳动力和税源了,就是流民,就是朝廷的催命符,这点朱载坖是很清楚的,为什么朱载坖对于辽东、大宁、吉林、河套等地大力进行屯垦,同时在缅甸、安南、交趾等地还有两湖也大力进行开发,就是为了给大明多余的人口找地方,杜绝流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