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8章 内修政体备边戎(四)(2 / 2)
上,父子、兄弟接连中式,一向被称为美谈,怎么到了自己这里,就要受到这些人的质疑了?
阁臣们是相当激动的,其实朱载坖也很能理解阁臣们的想法,嘉靖以前,除了杨慎之外,阁臣子弟在任上中式确实是很少见的,主要是在于嘉靖朝廷两位当然首辅时间最长的严嵩和徐阶的儿子们,都没有走科举之路,严世蕃虽然号称小阁老,权重一时,但是确实走的恩荫的路子,原本徐阶是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徐蟠走科举之路的,但是徐蟠自己不争气,在南直乡试铩羽而归,还是被嘉靖荫官,所以在大明看起来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惯例,就是阁臣子弟一般不参与科举,以免为人所诟病。
所以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这三位阁臣遭到了整个朝廷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阁臣子弟中式之后,前途肯定是比一般人更加广阔的,如陈以勤和陈于陛,陈以勤是朱载坖的老师,陈于陛中进士之后,就一直在翰林院工作,由于陈以勤的关系,受到历任首辅的重视,从李春芳到张居正、张四维等人,对于陈于陛都是极为看重的,现在陈于陛已经是担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国史总裁官,已经站到了离入阁只有一步之遥的位置上了,一旦国史修成,照例升迁修撰官员,陈于陛最少加礼部左侍郎,就具备了入阁的资格。
之前对于大明的这种翰林官员的师徒门生关系,已经有不少人提出了反对了,他们认为:“非翰林出身者不许推入内阁,使后相承入阁者,必其门生子弟,自相传受;后者未遇,感前人之接引;前者既老,责后人之报施;而凡身后赠、谥、荫子等事,不论忠邪,一皆预为已地,而尽力为之。”
本来朝廷实施南北榜,甚至在朝考的时候,也要控制庶吉士的籍贯,就是为了保证科举的相对公平,要提高北方、西北、西南等边远落后地区人才在进士和庶吉士群体中的占比,为其进入统治高层提供了制度保障,对改善高级和重要官员的地域结构、实现统治高层不同特点人才的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增强朝廷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和巩固统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科举的家族化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