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必然的关联(1 / 3)
现代实验室的中央操作台上,三幅关键图谱被同时投影在巨大的幕布上——左侧是青铜齿轮记录的萧决基因图谱,中间是三星堆神树投射的方舟动力核心心脉图谱,右侧是蛊虫RNA的分子结构图谱。姜绾站在幕布前,指尖悬在半空,目光在三幅图谱间反复游走,一种强烈的预感在她心中升腾:这三者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一根无形的线紧密串联,共同指向一个早已注定的真相。
“把基因图谱的第8号标记点,与心脉图谱的左心室血管节点对齐。”姜绾的声音打破实验室的寂静,助手立刻在屏幕上调整图谱位置。当两个关键节点重叠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基因图谱上8个与夏朝贵族吻合的标记点,竟与心脉图谱中8条关键血管的分叉点,形成了完美的一一对应。更惊人的是,标记点的排列顺序,与血管分叉的空间布局完全一致,像是用同一套“坐标系统”绘制的两份图纸。
林教授立刻调出三维建模软件,将基因标记点转化为空间坐标,再与心脉血管的坐标进行匹配。数据显示:第1个基因标记点对应主动脉根部,第2个对应左冠状动脉,第3个对应右冠状动脉……8个标记点精准地分布在心脏的关键功能区,每个点的坐标误差都小于0.1毫米,这种精度,即使是现代医学的3d打印心脏模型也难以达到。
“基因标记是心脉结构的‘编码’。”林教授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调出基因表达的检测数据,“萧决的这8个基因标记,能调控心脏血管的发育方向和分叉角度,确保他的心脏神经网,从胚胎时期就朝着与方舟动力核心匹配的方向生长——这不是自然进化的偶然,是夏朝人通过基因编辑预设的‘生长程序’。”
就在团队震撼于基因与心脉的关联时,负责蛊虫研究的助手突然喊道:“姜博士,蛊虫RNA的序列也能对上!”她将蛊虫RNA的图谱放大,与基因-心脉的关联图谱重叠——RNA的突变序列,恰好填补了基因标记与心脉节点之间的“能量通道”,形成一条完整的螺旋链。螺旋链的起始端连接第1个基因标记点,末端连接心脉图谱的“归墟”能量出口,与方舟动力核心的能量流动路径完全吻合。
姜绾让助手用不同颜色标注能量流向:红色代表基因标记释放的“启动信号”,蓝色代表蛊虫RNA传递的“能量强化信号”,金色代表心脉血管输送的“最终能量”。当三种颜色的流线在图谱中流动时,形成了一个闭合的能量循环,这个循环的形状,与三星堆神树的枝干分布、青铜鼎的星图纹路,甚至殉葬坑齿轮的齿牙排列,都保持着高度的几何相似性,像一个被无限复制的“文明图腾”。
“这不是巧合。”姜绾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指尖划过幕布上的能量循环,“从基因到心脏,从蛊虫到参宿四,萧决就像个被精心设计的坐标,每一处细节都与昆仑墟、与方舟、与遥远的星辰相呼应。基因是‘硬件基础’,心脉是‘能量通道’,蛊虫是‘信号放大器’,而参宿四的宇宙常数,是‘校准标准’——这四者共同构成了启动方舟的完整系统,缺少任何一环,都无法让文明的齿轮重新转动。”
为了验证这个系统的完整性,团队进行了模拟启动实验。他们将萧决的基因数据、心率频率、蛊虫RNA序列输入方舟动力核心的模拟程序,再用参宿四的自转周期数据进行校准。当所有参数加载完成的瞬间,程序界面突然亮起绿色的“启动成功”提示,屏幕上的动力核心模型开始旋转,释放出与青铜结晶相同的432hz共振波,与实验室外参宿四的电磁波形成跨时空的共鸣。
“能量输出稳定,共振频率匹配,符合方舟启动的所有预设条件。”助手念出实验数据,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如果现实中的昆仑墟方舟动力核心与模型一致,只要萧决在场,就能通过心脉共振启动核心——他就是夏朝人留下
↑返回顶部↑